亲子精读
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毕竟还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大人的辅助与指导。多数情况下,孩子们的阅读仅流于表面,仅限于兴趣或故事情节的粗略阅读,而不能对文章或书籍的细节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read between the lines(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图与思想感情,更不用说去注意文章或书籍的整体结构、写作手法与技巧了。
这样的阅读对孩子而言,不能说无益。以我所观察到的许多孩子的写作而言,这样的阅读的确可以丰富孩子的写作素材,让孩子在写作文时有话可写,不至于无从下笔。但是,其写出的作文也的确是缺乏思想性,而且在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这样的作文就很容易成为一篇“豆腐块”或“流水账”。 解决方法就是带着孩子做有思考的深度阅读。
以我的个人体会看来,精心研究和体会一篇作品的结构,细心揣摩和吸收一篇作品的语言,用心思考和模仿一篇作品的风格,这都会极大推进个人的创作和创新。
沈从文先生在《湘行散记·鸭窠围》中写到,“声音慢慢的近了,可是又慢慢的远了。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就被“捕捉”二字所折服。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声音和心情的稍纵即逝及其不可复制性,同时也表现出了沈从文先生急于获得这一美好瞬间的迫切和不舍。精妙至极!至此,“捕捉”在我的词典里就有了一个全新的含义,它也将永远为我所用。由此可见,阅读必得思考相伴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子精读在女儿身上的效果也很不错。
随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我们亲子共读的形式和阅读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开始的“指读”逐渐过渡到“互读”,“导读”,并且还要伴随着相互间的提问与回答。阅读的内容也由简单的图画故事过渡到稍长一些的注音故事、三字经、唐诗等等。
我和妻子经常会与女儿共同读完一本书,然后让她对书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概括,提炼主题,有时会彼此分享各自的观点与感想。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孩子阅读的专注程度,而且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使孩子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并爱上了阅读。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孩子的识字量也在呈几何数的增加,必然的结果就是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水涨船高。三岁多就已能背诵部分“三字经”和简单的唐诗。五岁左右已能背诵相当数量的唐诗、宋词、以及部分古文名篇。
用心5年,省心12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