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管理的局限性
管理相对论与常规管理理论最大的差别在于——管理相对论是从被分析对象的差别入手,找出导致差别的原因并采取对策。这种差别清晰而具体,能够真正地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一刀而切中要害。而常规管理,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不知所云。举个例子:某公司IPQC的岗位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如下——
1)因误判而造成后道工序停线的:0次/月。
2)因漏检或者误判而造成产线后道工序投诉≤0次/月
3)未按照SOP要求作业而造成的不良:0次/人
4)质量记录/标识完整率:100%
5)安全事故0次
这是非常典型的常规管理的案例。其逻辑是这样的:首先从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识别出这个岗位的员工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做的标准。然后按识别出来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最后按这些条款展开记录,并依据记录来加减分,最终确定对应员工的绩效。
以上看起来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所以也被某公司当作范本来进行全公司的推广。其实,只要用管理相对论的思路来问几个为什么,看似牢固的大厦便会轰然倒塌——
问题一:假设有若干IPQC,因误判而造成后道工序停线的,都是0次/月;也都没有因漏检或者误判而造成产线后道工序投诉;都没有因未按照SOP要求作业而造成的不良;质量记录/标识完整率全都100%;安全事故都为0。那么,是不是就表示这几个IPQC的绩效完全一样呢?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显而易见,这套考核体系是无效的,因为其无法真正识别出被考核对象之间的差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差异性?从这套体系中无法找到答案,可见,这套考核体系是无效的。
这样一套经过咨询公司及公司精英精心设计的体系竟然是无效的?这样的结果不仅出乎读者的意料,相信公司的高层也肯定不能理解。因为这套体系的所有过程,是按绩效管理的规范一步步构建起来 的,在管理上是属于正统。而且这些指标本身也正是按照规范从IPQC的《岗位职责》及《岗位说明》书中引出来的,是IPQC这一岗位的实际工作及实际的工作标准。只要所定的这些指标都圆满地做到了,从理论上讲,结果就应该可以达到当初的设计目的了。
是的,理论上好像是没有错。那到底哪里错了呢?方向错了!正面,历来是最难突破的,特别是当被进攻者知道进攻的方向是正面时,肯定已经将最坚固的堡垒及最精锐的部队都布置在正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选择强攻,则进攻者基本上是处于劣势。即便能够获胜,付出的代价也必然很大。
回到当前的话题。对于已经作了明确要求的指标,每位被考核对象会有什么反应?对,集中全部精力去应对这些指标。正如前面这个案例一样,这些考核指标,任何一个被考核对象,只要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工作中处处小心,就完全可以做到。至于在考核指标之外的内容,就不用太操心了,因为就算是做得再出色也没有用,因为人家不考核你。那如果一不小心哪个地方被扣了几分怎么办?只好自认倒霉,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只要你的最后得分比别人低,就算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再突出,工作成绩再优秀也没有用。这样,就无形中陷入了一个怪圈——考核成绩越来越好;被考核者的差距越来越少;公司整体的业绩却越来越差。
蒂莫·谢尔哈特认为,90%企业的绩效管理并不成功。这个观点我很认同。而且在此基础上我更相信,国内接近100%的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并不成功。成功的企业或许各有不同,但不成功的企业,都是源于考核方向上的失误。
其实,绩效考核是一套很科学很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推行上的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这套体系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其过于庞大,过于系统,几乎没有人能在短时间内很好的消化。从长远看,企业推行绩效考核,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否则,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就不可能有竞争优势。
管理相对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