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相对论的构建并不复杂。分别由原始报表、分析图表及应用三部分构成。
其中,原始报表是整个理论的基础。报表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报表的设计是很多企业的软肋。主要表现在——
报表的格式不合理,不适合EXCEL作分析。如某企业的后处理部门,原先的日报表设计是这样的:以产品为单位,分别在一个ECEL里的不同页面进行统计。这样,看是很清晰,可是却有个致使的缺陷——无法进行整体的趋势分析。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产品的零碎的信息,而无法产生一个整体的结果。或者说,在这种统计模式下,要想得到系统性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事。
报表的内容不全。报表作为原始数据,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后续的工作就不可能很好的展开。一份报表所需的信息量,根据所要分析得到的结果而定。但无论如何,一些必要的信息是无法忽略的。如“时间”“岗位”“责任人”“生产数量(包括良品与不良品数)”“不良内容”“班次”等等。
报表的统计不精确。报表数据的精确性,是后续分析精确性的基础。所以,关于报表精确性的跟踪要贯穿整个管理过程始终。
其次,分析图表是整个理论的关键。没有这个过程,前期的报表输入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后续的应用,整个管理就会失去方向感。分析图表是一个很专业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统计学的原理,并要与管理的实践相结合。这不是光看几本书就能掌握的。所以当前,这也是各企业的薄弱点——
分析的方向不对。主要是没有把握好方向,分析者面对原始数据时,不能理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虽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知道应该提炼什么数据来进行分析。一份报表,涉及到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如果不明就里,单刀直入,则很有可能就象被关在玻璃瓶里的蜜蜂一样,前途一片光明,但却没有出路。所以,当我们打开报表时,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并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考核员工的哪个方面?要考核这个方面需要用到什么指标与数据?当初我们设置这份报表,并进行日常的维护,肯定是有其明确的目的性的。所以,报表的设计肯定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只要将这层关系找出来,则分析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了。如果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报表数据量还不足以支撑想要的结果输出,则可以对报表重新进行设计。这样经过不断地修改,报表就会越来越完善。
分析的深度不够。分析者知道方向,但是由于知识阅历等原因,只能分析到表面的原因,浅尝辄止。由于无法找到根本的原因,后续的应用上便受到了限制。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主管,容易用一些很浅显的指标来衡量员工。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作作重点探讨,这里只是简单地作大致说明。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仅用“分子”,而忽略了“分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企业作业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返工”,并会对返工情况进行统计。有些主管,会对一个月下来每位员工的总返工工时进行统计并排序;有些主管,会统计每位员工的返工率。这样做,当然也是对的,但是深度不够。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第一种,仅是简单的总时间相加,则落入一句俗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如果一不小心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则等于是在变相地鼓励员工少做事。这显然不是我们管理的初衷。其实,在日常管理特别是日常班组管理中,这样的案例真可谓是屡见不鲜。另一种,表面上看是有分子也有分母,但实际上,这对分子与分母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分子,只不过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分子而已。有点类似于数学里的繁分数。至于选取什么来作为最终的分母,这就体现了管理者思考问题的深度。讲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有深度呢?就看所提取的指标能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水平,能不能对整体有正面的推进作用而不是反作用。如果能,就是够深度。反之,就是深度不够。思考问题的深度,是长期培养积累而成的。
最后,便是应用部分了。应用是整个管理过程的输出,是建立在图表分析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的图表分析,应用应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管理相对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