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婚姻模式的观照
1、夫妻关系
在前80回中抢英莲、打冯渊, “为了秦钟,闹个天翻地覆”,(第30回宝钗语)为琪官(蒋玉函)招惹事端,后来竟打起了柳湘莲的主意,被暴打了一顿。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第35回宝钗语)的“呆霸王”,在面对他“河东狮”一样的妻子时,只能沦落到唉声叹气。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中,夏金桂诬陷香菱用镇魇法想害死她,不分青红皂白的“呆霸王”抓起门闩就劈头劈面得暴打香菱,薛姨妈看不过去,出来劝说,金桂当面顶嘴,气得婆婆“声战气咽”,急得薛蟠只是跺脚。薛蟠也“曾仗着酒胆挺撞过两三次,持棍欲打,那金桂便递与他身子随意叫打;这里持刀欲杀时,便伸与他脖项。薛蟠也实不能下手,只是乱闹了一阵罢了。”就这样,习惯成了自然,“金桂越发长了威风,薛蟠越发软了气骨。”金桂就这样把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呆霸王”给彻底制服了。
金桂与薛蟠的夫妻关系是不正常的、有违常理的。父权制的社会要求女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出了嫁的女子就应该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可是我们看到的金桂却不是这样的,她一嫁入薛家就盘算着“趁热灶一气”把丈夫“炮制熟烂”,以便“自竖旗帜”。(第七十九回)这种违背常规的婚姻使得丈夫只能出走,而不安分的薛蟠又惹祸遭流放,加速了薛家的败落。在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脂评有这样一句话:“生不逢时,遇又非偶”,说的是香菱,其实也适用于金桂。遇到薛蟠这样的丈夫,也注定了金桂最后的悲剧结局。
2、妻妾关系
金桂与香菱是薛蟠的妻和妾,这两个人物形象本身是互相对立的,(金桂泼辣、凶悍;香菱温柔、和顺)但她们又在丈夫薛蟠身上得到了统一。夏金桂的到来,使香菱这样一个富有才情的诗国女子最终逃不出命运的恶意摆布,走上了死亡之路。在香菱的判词里有这样两句“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孤木”者“桂”也,自从夏金桂出现,香菱的命运就是黄泉路将近。从初时的改名进行试探,到利用宝蟾离间与薛蟠的关系,到最后企图下毒害死香菱。夏金桂对香菱的逼迫是一步紧似一步也是一步毒似一步的。虽然最后她毒死香菱的奸计没有得逞,但本来就“血分中有病”,又“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已“酿成干血之症”(第八十回)的香菱估计也命不久矣!
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使得妻与妾为了争夺丈夫而发生的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社会的承认、法律的允许等原因,女人必须在理论和事实上接受自己同其他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这一现实。但是,爱情的排他性及得到丈夫的宠幸就意味着得到财富、地位、权利等,使女性自然而然对丈夫其他女人产生仇恨之情,不过“这种怨恨没有施发到造成这种不平等现象的男性身上,却施发到同是受害者的女性身上。妻凭借其正统地位,怨恨妾这个地位卑下的女人,对妻的怨恨,妾只能化为沉默,在默默忍受的情况下,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一步博得丈夫的宠爱,以情与妻平衡”。金桂正是以其正妻的身份对香菱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的。
薛蟠号称“呆霸王”,他的身上有“呆”,即憨直的一面,“这种憨直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不狡不诈,诚实爽直;不矫不饰,表里如一”;也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粗暴地践踏别人的肉体,凶残的蹂躏别人的人格,野蛮的亵渎别人的灵魂”,充满恶霸之气的一面。而这正好对应了香菱和金桂两个女子,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这两回我们看到了香菱这样一个天真无邪,还具有几分孩子气的女子;在金桂身上我们又感受到与薛蟠相似的凶悍和霸气。当然香菱的“呆”与薛蟠的“呆”,金桂的“霸”与薛蟠的“霸”不尽相同,但却也有些共通的地方。所以窃认为香菱和金桂分别是薛蟠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她俩的互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呆霸王”。
3、婆媳关系
金桂与薛姨妈的婆媳关系是不正常的,金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媳妇,而薛家的环境又是一个使她做不得“好媳妇”的原因。中国古代休妻有七条标准,称作七出或七去,是指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项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七出中的第一条就是“不顺父母”,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记》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可是在夏金桂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她作为一个媳妇对薛姨妈有任何孝顺的举动。还欺“婆婆良善”,“渐渐持戈试马”起来,“倚娇作媚”,“将及薛姨妈”。(第79回)可是如果金桂真如封建礼教要求的那样以善德立身,做一个千依百顺的媳妇,在薛家这样的人家她就真的能得到保全吗?薛家母女处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看似温柔、平和,最好相处,但是其胸中韬晦又岂是夏金桂所能看透。宝钗“暗以言语弹压其志”,(第79回)薛姨妈更是直接指桑骂槐,借薛蟠来教训金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夏金桂是孤独的,也是无助的。“尽管外在的形迹刚强的泼辣几乎近乎颠狂,但是,她内心的苦闷孤寂,灵魂的孤弱无助,有谁能知?”(P142)
古时之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