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灯火通明,自从皇上长期移居兴庆宫以来,澄明殿就成了宣平帝日常听政和起居的地方。
澄明殿地势平缓,皇上近年来身体大不如前,每到冬春之际,经常呼吸困难,咳喘不止,连行动上都受了限制,不能登高,不能长时间步行。
兴庆宫内的宫苑地势都不高,且地气较暖,太医说对他的痰喘之症大有好处。
因此,以前他只是偶尔来这里住住,近两年,兴庆宫倒从别苑变成了宣平帝常居之所了。
澄明殿前两年刚经过整修,大殿内柱涂朱漆,盘金龙,富丽堂皇自不必多说,殿内无梁,更显得那伞盖般的藻井瑰丽深邃,仿若可直达天庭。
据说整修过澄明殿之后,宣平帝曾亲自来验看,四处的雕梁画栋,金玉器皿都没有引起宣平帝的注意,唯独仰头之时,这藻井却让宣平帝半晌无语,伴驾的官员都不知道这里出了什么纰漏,个个心惊胆战。
然而,片刻之后,宣平帝却道:这藻井斗拱细密,雕绘生动,即可显天宇崇高,又能显皇室尊荣,甚合朕意。
下面的大臣们忙连声附和,但内心却多有不以为然者。
历来,这藻井的构建和花纹都是有规制的,并非可以随意发挥的地方,澄明殿开间宽阔,藻井自然也会气派些,可是都是皇家一贯的富丽堂皇的色彩,并无新奇之处,不知道宣平帝这是看到了什么,对着藻井这么赞不绝口。
但不明白是一回事,皇上的嘉许是另一回事。总之,负责修缮澄明殿的官员和工匠都得了不等的赏赐。很快,这件小事就被人们忘却了。
澄明殿的东间是个套间,往常,皇上会在外间召见大臣,或读书理政,内间则是个小寝宫,有一后门与外面宫道相通,有时,皇上会让后宫妃嫔到澄明殿伴驾,基本上都是在东间消磨时光。各位娘娘有时从大殿进来,遇到殿内有大臣的时候,就从东间的小门进来,两不相碍。
通往东间的织锦门帘之上,挂着一方匾额,上书“怀静气“,黑底金字,隶书阴刻,正是先皇手笔。
这天晚上,宣平帝正是在东间的外间见了唐觉和郑暮遥两人。
唐觉和郑暮遥住在宫外的两个方向,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因此在接到进宫的旨意后,是各自前来的,但是在澄明殿外面的甬道上见了面,两个人互相打了招呼,交换过眼神,却什么都没说。
都是官场的老人了,这个时候被皇帝宣进宫来,所为何事,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是应该说点什么,可是奇怪的是,今天皇帝竟然派了小太监在宫门口迎接他们,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那个小太监满脸是笑地迎上来:
太监:真巧,两位大人一起来啦。圣上说了,今天有新鲜的椿芽儿,还有太子爷打猎时猎到的狍子,这两样东西,正好下酒,自个儿吃没意思,请两位大人来一起尝尝鲜。
唐觉和郑暮遥连忙躬身,感念皇恩浩荡,并劳烦小公公引路。
其实兴庆宫内,就这么大的地方,毕竟是以行宫的建制修建的,和无极宫相比还是差远了。唐觉和郑暮遥都是皇帝近臣,天天在宫内行走的,哪用得着一个小太监来引路。但任谁都知道,这个小太监绝不会是自己跑来领路好讨赏的,定然是有人将他安排在了此处。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个人呢?
两人在四目相对之时,就都有了答案,这是皇上不想让他们在路上说话。
至此,如果说先前他们还是在心中揣测皇帝叫他们来的用意的话,现在已经昭然若揭了。皇帝就是为了淳王爷的事,而且,不让他们有商量的余地。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现在,皇帝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
两位大人跟在小太监的后面,宫里已经掌灯了,灯火明晃晃地照着他们脚下的路,可他们心里,却是灯火照不到的角落。见了皇上,该说点什么,说到什么程度,这都是学问,一个不留神,这顿椿芽儿和狍子肉,可能就成了他们的最后一顿晚餐了。
南诏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