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是江苏省的传统音乐。

以玄妙观道教音乐为代表的江苏省苏州汉族道教音乐属于正一派道乐,是与斋醮法事的演道过程是浑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它根据法事内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规定乐曲,从而为醮坛营造不同的氛围。它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器乐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两者连缀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等。声乐为道教的经韵,有旋律的为“韵腔”,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
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基本介绍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文化遗产名称: 苏州 玄妙观道教音乐
所属地区: 江苏 · 苏州
遗产编号:Ⅱ—68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江苏省 苏州市
遗产级别: 国家
2
玄妙道观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苏州 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276 年(西晋咸宁二年),初名 "真庆道院",1264年(元至元元年),改名"玄妙观"。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圆妙观”。 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 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
以 玄妙观斋醮音乐为代表的苏州道教音乐,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它继承了古代“巫以歌舞降神,祝以言辞祷神”的传统,吸取了帝王庙堂仪典音乐、祀礼音乐等成分,还受到堂名音乐、 江南丝竹、昆曲、吴歌等吴地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群众欢迎,活动十分繁盛。明末清初,施亮生真人辑成的《斋天》等科书和嘉庆年间道士曹希圣重订的《钧天妙乐》,至今仍是 玄妙观从事斋醮法事的规范。此后,苏州涌现了不少著名乐师, 他们或精于音律、善于编曲;或对乐器演奏技艺精湛;或在经韵吟唱方面造诣深厚,在道乐界有很大影响。
苏州道教音乐与斋醮法事的演道过程是浑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它根据法事内容的需要而演唱不同的规定乐曲,从而为醮坛营造不同的氛围。它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苏州道教音乐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上的历史见证价值。其结构的完整、对比强烈、表现力多样丰富以及音乐语汇风格的民族性、典型性与统一性,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清末民初,苏州道教趋于衰落, 玄妙观的一些宫宇开始出租,部分道士改行谋生,但道教音乐在民众中的影响仍相当广泛和深入。
4
圣乐陶性
音乐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苏州道教音乐植根于吴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除了具有道教音乐的共性外,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苏州道教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器乐主要有笛曲、鼓段和由两者连缀而成的套曲,演奏方式有"坐奏"、"行乐"等。声乐为道教的经韵,有旋律的为"韵腔",包括"赞"、"颂"、"偈"、"诰"、"咒"、"符"等诸种形式。
流传和发展
主要吸收了民间传统音乐"堂名"的优点,而"堂名"也向道教音乐学习,彼此互相促进。江南丝竹、昆曲、吴歌、苏州评弹也对苏州道教音乐也有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的乐器、移植的 曲调及演奏技巧等方面。
苏州道士属正一派,素以吹、弹、打、写、念为做法事的基本技能。能写能念的称为法师,能吹、弹、打的称为音和。法师和音和们,有的在宫观里为信众做法事,有的要自行外出谋生,每天上"茶会"接生意,俗称"奔赴应"。为了谋生,他们日夜苦练,下的工夫不亚于过去戏曲界的科班学习,人人都要学会多种乐器。只有在演唱、演奏方面具有高度水平,才有资格担任法事中的"高功"、"都讲"和乐班中的鼓手、司笛等较高的职务。苏州道教音乐就是这样在一代代道士的辛勤努力下,才渐渐臻于精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获得了"姑苏仙乐"的美誉。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