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意义
从音乐专业角度看, 江南丝竹、昆曲、吴歌(吴腔音韵)、苏州评弹对苏州道教音乐更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用的乐器、移植的曲调及演奏技巧等方面。 民间音乐如 [清江引]、[变地花]、[ 采茶歌]等等曲调,都为道教音乐所吸收。道教音乐中"十番锣鼓吹打"曲牌,如[ 将军令]、[十八拍]、[水龙吟]等,是道士们从苏州传统音乐"堂名"发展而来的。至今,苏州道士一般都能同民间"堂名"一起演奏。
昆曲的诞生虽然远晚于道教音乐,但其音律之典雅、辞藻之华丽在地方戏曲中是不多见的。道教音乐与昆曲在演奏和唱腔上有不少共同之处,可说是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在赞、颂、偈等行腔中,采用民歌(吴腔)韵调,是苏州道教音乐的一大特点。例如同一首唱偈,在演唱中,苏州与上海就各不相同。苏州唱偈带有浓厚的吴歌(吴腔)韵调,成为苏州腔。故至今造成苏州道教习法者都是本地人的现象。
其它 民间音乐,如苏州评弹、民间婚丧喜庆音乐中,都有许多可供道教音乐借鉴的地方。如从苏州评弹中借鉴了 三弦弹奏的特点,从"十番鼓"乐中发展了大鼓独奏技艺,从 民间音乐中渗入了 长尖吹奏内容及笙箫吹奏乐器。道教音乐在伴奏中带有装饰音和花腔,更是吸收 民间音乐的结果。道士们在供香、踏步、串坛、朝拜中,虽有种种科仪的规范,但主醮法师在许多动作中带有灵活性,一会儿快速旋转、引吭高歌,一会儿慢步轻云、低速婉转,这就需要伴奏者以 装饰音、加花、加速来协调动作。
飞钹绝技
作为中国道教音乐组成部分的 "飞钹"表演, 是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一项道教绝技。 "飞钹"表演与道教音乐的关系犹如演员与乐队的关系,"飞钹"表演者在台上表演时,道教音乐则为它伴奏;"飞钹"表演什么动作,乐队则必须演奏什么音乐。就好像演员唱什么戏,乐队就为他演奏什么曲子一样。这样就使流传千古的道教音乐达到了声形兼备、动静结合的完美境界。几百年来,"飞钹"表演曾在湖北武当山、江苏茅山和江西龙虎山等道教圣地广泛流传。
飞钹绝技于明朝永乐年间发源于苏州的 玄妙观,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飞钹"表演分为"上套"和"下套"两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相应的名称,如"提花篮"、"甩流星"、"滚绣球"、"叠宝塔"、"单双辟煞"等二十多个,全套动作的时间长达十五分钟。
飞钹是过去道教活动中的保留节目,它融技巧、音乐、信仰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它在宗教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有:第一,娱神--能使召下来的天将、神仙欢乐,为我所用,将大 家的名字与心愿上报天庭。第二,避邪、辟煞,辟掉晦气,使人不入邪门、不入地狱、不入病疫之灾,逢凶化吉,能给大家带来好运。旨在悦神、避煞、增加醮坛气氛。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