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的想法李锦棉不知道,不过就算知道了,也顶多感慨一句,这是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啊~
上午打了熊孩子的事,李锦棉吃过午食就忘了。因为她实在是太忙了,上午种地,下午要去丰田镇上工。
她从京城回来后,手里没有积蓄,家里只有两亩丁田和一吊多铜板。
钱是李大娘多年攒下的,当初把李锦棉送进学堂,供她读了十多年书,花费的钱可不少,能余下一吊多已是不容易了。
余钱刚够母女俩生活而已,再想做些别的就不够了。
李锦棉好歹是读书人,自然知道一辈子种地是种不出金子的,可纵然把田卖了,得的银钱也不够在镇上租个铺子。
只能想办法积累些钱,才好钱生钱呐。
靠着以前秀才的名头,李锦棉在镇上的米坊得了一份账房先生的差事,月钱三百文,在平均工资两百文的丰田镇,这份收入算是不错。
但是在王君仪眼里还是不够看的,因为他家是地主。
对,就是朴华无实的地主。家里良田千亩,镇上一条街都是他们家的,光靠收租,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李锦棉无数倍了,家底算是王家村的首富。
王家财产如何不关李锦棉的事,她现在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重回京城。
哼哼,那帮老家伙,嫌她搅弄官场,她偏要如他们所愿!
三年前,李锦棉十七岁,刚刚考中了秀才,那可是十里八乡最年轻的秀才啊,真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金榜一出,县学的师长们真是高兴极了,任谁教出一个周围十八县第一名的人才都要炫耀炫耀。
县学出资,在金玉楼大摆谢师宴,邀请周围府县的读书人来此斗诗。
凡以诗投帖,均可入内,最后斗诗的魁首还可以得到名家顾维凉的画作一副。
消息一出,读书人都疯了,那可是顾维凉的画啊,年纪轻轻就名冠京城,书画笔法自成一派,迤逦风流,能得到他的一幅画,真是做梦都梦不到的事!
那天来的人很多很多,多到人群里竟然出现了一个王爷。
骊王,当今皇上第三子,少时入伍,如今已经过去十年,积累了满满功勋。二十二岁还未娶亲,已经算是大龄剩男了。此次入京,除了要述职,还有就是皇帝想给他儿子找个媳妇。
也是那天,李锦棉拜别老娘,跟着王爷闯京城去了。不过不是当媳妇,是当幕僚。
话说,李锦棉和骊王是怎么认识的呢?这要从一只鸡说起。
那天谢师宴,李锦棉知道,这只是师长们帮助她打出名气的一种做法罢了,就是为了在以后的府学考试乃至殿试后,有足够的才名得到贵人的青眼,将她纳入门下。
但是李锦棉不在乎这个,说是年少气盛也好,恃才傲物也罢,当时的李锦棉真的不在乎名声如何,也不在意区区一副画作,她只想溜进后厨房,给她老娘带只鸡回家打打牙祭。
好巧不巧,正遇上在后厨闲逛的骊王。
咱也不敢问为何骊王能闲逛到厨房,只说当时骊王一见李锦棉怀里揣只鸡,就眉目一沉,义正言辞的说:"亏你还是读书人,如此不知廉耻,你的师长们在前宴为你铺路,你却好吃懒做,连吃带拿,扪心问一问,你对得起他们吗!"
李锦棉一脸懵,怎么一转眼自己好像做了什么欺师灭祖,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她也不能理直气壮的说,这钱是县学出的,不就一只鸡吗,来的人那么多,多一只少一只又不显眼。那她不就变相承认偷拿了吗?
李锦棉只能从歪理的角度,绞尽脑汁地分析一只鸡的价值,从它的诞生到它的死亡,再到它平庸的一生,最后竟是被一个读书人,可能还会是未来的肱骨之臣吃入腹中,如此,也不枉费它活到这么大,长的这么肥,和被它吃掉的更加平庸的菜虫。
骊王古怪地看着李锦棉,好像没想到她这么能说,只勉为其难的表示他接受了李锦棉的说法。
鼻子抽动,闻到了香味的骊王摸摸下巴,当即表明了身份,又说自己此次进京,身边没有可用之人,看李翠锦棉还算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想收她当幕僚。如果李锦棉在功名上再进一步,他还可以为她在京城安排一份差事。
天上掉的馅饼砸的李锦棉头晕眼花,定了定心神后,默默想到,原来这就是传说中一步登天的感觉吗?
当即表明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为了表忠心,还把怀里捂的热乎乎的烧鸡送给了骊王。
骊王勉为其难地收下了。
告诉李锦棉两个选择:一个是赶紧回家收拾东西,跟家人说一声后就和他一起上路,另一个是给李锦棉身份信物,他先走一步,往后李锦棉可凭信物到骊王府寻他。
不用多想,李锦棉就选了第一个。
笑话,她家没钱,乐平县距离京城可不近,如果她一个人上路,走到京城得花多少钱呐,想想都可怕。
回到家跟老娘说了这事,老娘不放心一个十七岁的女子孤身在外,担忧地直掉泪。可也知道女儿心大,乐平县是困不住她的,她也怕阻了女儿的路,愁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李锦棉耐心安慰老娘,等她在京城挣了大钱,就把老娘接去过好日子,还会七天一封平安信托驿站的人送来,到了京城,也低调行事,绝对绝对不惹事。她也研究过官印,那人确实骊王无疑,不是什么人贩子。
好说歹说,总算把老娘哄住了。李锦棉拿出布袋里新拿的烧鸡,细细拆了骨头,和老娘你一口我一口分享完了整只烧鸡。虽然没有第一只挑的肥美,但是味道真不错,给大厨点赞!
收拾好行李后,李锦棉就到县城找骊王去了。县城真远啊,她们家没牛车,下午这个时辰村里也没有进城的,借了车也不好还,只能走路去。
双腿都要走断了,终于到了县城的福来客栈,李锦棉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和骊王同行,单靠她自己走到猴年马月也到不了京城。
也没来得及和小伙伴们打声招呼,唉,等下次再见也不知是怎样光景了。
第二天去找李锦棉却发现她出远门了的王君仪:…………
一等就是三年,哼,生气!
说到如今虽然李锦棉功不成名不就,灰溜溜地回来了,但是前些年秀才的名头还在,想跟她结亲的人家真不少,大梨村的宋家就是其中一个。
宋家是武学世家,在乐平县也是数一数二的大户。
据宋家可追溯的族谱记载,他们家是从五十多年前开始发迹的。
那个时候刚刚结束动乱,大兴皇朝建设伊始,百废待兴,宋家当家的叫宋清学,在县里的打铁铺做铁匠。
天下平定后,店里的兵器订单很多都取消了,店铺的货卖不出去,只能融了再打成民用物品。
这样一来,人力物力增加,成本就大大升上去了,只怕到头来还是没有多少人买。
这时候,脑子灵活的宋清学当机立断,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跟掌柜的低价买入了这批货。有人接手,掌柜的乐得高兴,虽说赔了些,但好歹卖出去了。
宋清学对这批货自有用处,他纠集了几个多年好友,要开一家镖局,这批货正好可以当兵器充门面。
一搭伙,镖局就开起来了,宋清学管理有方,这么多年竟然也没出过大事。
如今宋清学80多岁了,可能是常年练武的缘故,身子骨还算硬朗。但是人老了,总要有个接班人。
他这一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个个能干但是都不想接手他的镖局生意,各自开了酒楼布庄。剩下的儿子却能力不行,温良有余,魄力不足,当不得镖局的家。
幸好有一个小孙子宋方金,从小练武,身子骨结实,如今十八岁了,不缺少年锐气,若再加以培养,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孙子大了,得找个能干的孙媳妇和他互相帮衬才是。
宋清学细数乐平县有女儿的人家,总觉得不满意,不是太过跳脱,就是太过温婉,他们家是做镖局生意的,孙媳妇不仅要沉稳压得住场子,还要机警灵活,处理的了突发事件。一直找不到满意的,一拖就拖了两年。
幸好,李锦棉回来了。
宋清学对李锦棉是非常满意的,觉得和他孙子特别相配。读过书有文化,脑子肯定灵活,还去京城见过大世面,眼界必然不窄。管理镖局生意定是一把好手,趁他身子骨还算好,也能多教教她。
更何况李锦棉长的不错,男人都是视觉动物,媳妇好看,就不容易生二心,夫妻俩才能长长久久。
宋清学想的特别好,非常想叫来孙子和他说说他的想法,叫来管家问:"少爷呢?"
"回老爷,少爷说他同窗回来了,晚饭就不在家吃了,去见同窗了。"管家恭敬的回话。
"哦?哪个同窗?"宋清学惊讶的挑眉。
"听说叫李锦棉。"
宋清学 : ………
女相的鱼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