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我们认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采取我们唯一做得到的方式——哇哇大哭、撒泼打滚。
一开始,可能屡试不爽,都能得偿所愿。
但后来,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发现这样的方式的杀伤力越来越弱,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难以得到实现和满足,某些时候甚至还会受到大人的惩罚。
年幼无知,思维、意识和判断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我们,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使得父母不再爱我们了,自己是不是不配得到那些想要的东西?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降低和收敛自己的要求和欲望,变得乖巧、懂事、听话,想以此来重新赢得父母其实从未减少和离开过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是有过错的,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养育或者被养育的。
只是那些未被满足的要求和欲望,以及“我不够好”的“不配得”情绪被我们一点点隐藏在了内心深处,成为了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
在面对很多超出了自己目前能力和认知范围的美好的事物的时候,潜意识中“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的情绪会被我们不由自主地激发,阻碍我们去行动、去追求。
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是怎么来的呢?它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蔑视,在多子女的家庭,孩子是要有点运气的,因为父母的心理也并不是完美的。十个手指长短不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即便偏心的父母表面上一碗水端平,但孩子们还是可以知道父母真实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形成了“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是由于他及经常被父母指定为“我不配”的角色。所以在遇到的事情和选择的时候,他们很自然的就会认为“我不配拥有不好的东西”。另一种“我不配”的感受是由于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行为,也就是长期生活在一个“我不配”的环境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总是选择不好的东西,做出一些在别人眼中很委屈自己的举动。很明显的,我属于第二种,下意识的认为自己不配,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或物,总是在纠结过后选择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方式,迫使他们离开自己,内心才会有片刻的放松,才不会觉得是罪过。在我眼中,不稳定恰好是最大的稳定,不安全就是最大的安全。疗愈的方法是:可以用好的关系覆盖坏的关系。这做起来很困难,但我会努力尝试,我的生命状态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即便过去的伤害仍然存在,时间更不能倒流,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怎么疗愈自己。
我看到身边的一些成年人存在着很多焦虑,容貌焦虑、家庭焦虑、事业焦虑,他们总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在心里否认自己的成绩,而着眼于自己所没有实现的目标。就连我自己,也时长有这种心理。在学习之后,我才明白,是受我心中的那个不认同自己的内在小孩所影响。《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庆幸的是,我已经很早的知道了它的存在。认同感的来源一般有三种:出生以后的性别认同、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跟社会自我认同有关系,以及“大我”自我认同。我将它们简洁的整理为:社会认同、家庭认同和内在认同。当自我认同感能量不足的时候,社会认同和家庭认同就很容易干扰自身的定位,在无形之中阻碍内在生命状态的绽放。当然,除了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有主观因素的塑造多经。眼界和见识也影响着自我认同感的层面,多读书,多见识,自我认同的等级也会随之变化。我们还可以通过磨砺技能增强自信力,营造类似母亲的环境增加内在安全感,阅读哲学书籍向内探索自己,或者冥想、做运动等呵护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整合。
追思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