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发现,上面的趋势图中,有三个很明显的拐点。我们将这三个拐点用红三角形进行标识,并进行测量,发现一个规律:相邻两个拐点之间的间距,不多不少,都是刚好15天!这难道会是巧合吗?如果不是巧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几个拐点的出现呢?
不良率的波动不会是自发的,一定是受某种因素驱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因素已经识别出来,而有些尚未能被识别出来而已。我们将所有可能的波动因素一一列出,经过排查,发现拐点出现的时间节点与该部门早晚班的切换时间正好吻合。于是,最终找到了导致不良率大幅波动的根源。
接着我们再往下追问:为什么早晚班一切换,不良率就会大幅度上升呢?主要原因是,班次切换后,操作机台的人员也会随之发生切换。而作业人员在面对不同的项目时,作业标准要重新开始熟悉,从而导致了切换前期不良率的急速上升。而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逐渐熟悉并掌握了作业标准,不良率随之稳步下降。但是到了下一次的班次切换时,又全部打乱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于是,拐点就以切换班的时间点同步,在左右着不良率的发展趋势。
到这里,似乎已经真相大白。但我们还有新的疑问:为什么班次一切换,人员就会打乱重排?这是因为,在现场管理人员心目中,并不认为项目之间有大的不同点,是根据当时的生产计划情况及人员情况作随机安排的。为什么现场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品质隐患?是因为部门管理者没有识别出关键工序并加以控制。
那么,为什么人员重新岗位调整后会持续上升?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部门的岗位能力考核出现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岗位都要进行考核。再深入一步,为更好地进行品质控制,在岗位考核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各项目的不同点进行项目的考核。如果要再深入一步,在项目考核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项目各工序的特点进行特定工序(关键工序)的考核。只有通过考核合理的作业者才能放到相应的岗位上。但实际上,该部门仅有岗位考核,而且这仅有的岗位考核,也不是很规范。所以,班次切换后不良率的急剧波动,归根结底还是岗位考核的缺失。
至此,我们可以根据后工序相对不良对前工序静态及动态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部门岗位培训考核环节上存在的缺陷,加上班组在切换早晚班时人员重新安排,导致了不良率的上升。由于部门内部的监控方法未能识别到品质波动的趋势,导致这种波动持续发生。
管理相对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