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本想跳过“白玉钏”这个小人物,但始终跳不过去,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白玉钏是金钏的妹妹,单从“玉”这一字,知她有“纯、雅、洁、丽”的气质与品性,而她姐姐的“金”字,让人感到有点庸俗有点铜臭、有点不纯……
白玉钏与姐姐金钏同为贾府权力核心人物王夫人的房中丫头,身为下贱,位是奴婢,但也会做梦,梦想好好活着好好努力有朝一日能遇上白马王子找到一个人生的好归宿。她与姐姐来到人生地不熟财大气粗炎凉冷暖明显是非正邪不分的贾府打工,姐妹俩相依为命,相帮相助,情深意浓。有一个不相同的是,她不像姐姐那样随便轻浮,而洁身自好,稳重内向,也许是年龄尚小,情窦未开,还未识男女之间的那些也单纯也龌龊也幸福也痛苦的情事……
少小年纪的白玉钏是怀着单纯无虑的心情来到贾府打工的,然而很快,罪恶累累的贾府,尤其是疼她爱她关心她的好姐姐金钏“被逼跳井自杀”(参见拙作《单纯却被恶妇冤死的金钏儿》一文),使她恨起了贾宝玉、王夫人以及整个吃人不吐骨头的贾府。这里单说她“恨贾宝玉”而不说其他的。
有两个细节可以表明白玉钏心中是如何“恨宝玉”的。姐姐金钏的冤死,白玉钏知道其中的直接原因便是贾宝玉与金钏儿少男少女之间的“打情骂俏”无忌无顾的相互戏耍调笑。第一个细节见第35回“白白玉钏亲尝莲叶羹”。“宝玉只是不吃,问白玉钏儿道:‘你母亲好?’白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了一个‘好’字。宝玉便觉没趣半日,只得又陪笑问道:‘谁叫你给我送(指莲叶羹,笔者注)来的?’白玉钏儿道:‘不过是奶奶太太们!’宝玉见他还是这样哭丧,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缘故;待要虚心下气磨转他,又见人多,不好下气的,因而变尽方法,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一错成千古恨,憎爱分明的白玉钏儿就是这样怨恨贾宝玉过罪,害她姐姐早早冤死,尽管贾宝玉因金钏等诸事被恶父笞打伤势很重,尽管等一会儿贾宝玉哄她尝一口莲叶羹,她脸上有几分喜色。第二个细节见第43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茗烟答应,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内祝道……”这是金钏死后周年,宝玉全身纯素,偷带书僮,私自到郊外祭奠。祭奠完回来,碰到见白玉钏独坐廊下暗自垂泪--姐姐已惨死一年,有恨无处发泄,有仇没办法报,自己又是柔弱无力女儿身,面对如虎口的贾府似狼吐的大观园,“生死两茫茫”,“前途白茫茫”,怎不伤心悲泪落个不停?“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白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吧。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白玉钏儿不管,只管擦泪。……”贾宝玉陪笑安慰都无济于事,白玉钏都不肯原谅!
贾宝玉是《红楼梦》第一个人物,是曹大师着力塑造的正面人物,是大观园众佳丽心中人见人爱的“白马王子”,是大家心仪的男性偶像,然而白玉钏就是不理不睬,不谅不恕。
现在我们来看他们两人的对话(笔者杜撰)--
白玉钏:我恨死你了!姓贾的,你跟害死秦可卿的贾珍、害死尤二姐的贾琏、害死贾迎春的孙绍祖、甚至害死尤三姐的柳湘莲等“皮肤滥淫者”有什么两样?
贾宝玉:好妹妹,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白玉钏:哼,无故害死我姐姐金钏,一句对不起就一笔勾销,办不到!
贾宝玉:好妹妹,我宝二爷已为她流泪、挨打,周年还去祭奠,并向你陪不是,你还要叫我怎么办?不然我向你鞠躬三下,或向你长跪,等你原谅我再起来……
白玉钏:人命比天大!你这些都没有用,你再忏悔也晚矣!
贾宝玉:不然这样,我的好妹妹,我叫我母亲王夫人把你调到“怡红院”,我把你当花袭人,不,比她更好的看待……
白玉钏:呸!呸!呸!我白玉钏今生今世恨死你们母子。你母亲是恶母恶妇,我恨不得往她茶杯里放秕霜放老鼠药;而你宝二爷,别作梦了,天下男人死光死绝了,我也不会像花袭人那样下贱随便跟你上床给你当小老婆……做梦去吧!
贾宝玉:别,别,好妹妹,你别这样!唉,我贾宝玉真该死,害你姐姐跳井冤死,害你一腔仇恨……
白玉钏:滚!滚!你我终归不是同一路人!
贾宝玉是剥削者和压迫者,白玉钏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两个阶级历来不好调和,斗争历来十分残酷,我想贾宝玉和白玉钏正是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物。当然,话又说回来,贾宝玉虽是封建大家族的花花公子,心还不是很坏,行为还不是很恶劣,他甚至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白玉钏只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子,无力也不敢真正去反抗,真正去毒死恶妇王夫人,对贾宝玉也只是真性情地心怀怨恨而已,从没有付之行动,毕竟她还要在人家眼皮底下打工生存……
笔者赞赏白玉钏一点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大家(众佳丽,无论是千金小姐还是位卑身微的丫环)都围绕都团结在美男子贾宝玉身边,都在做“宝二奶奶”与侍妾的美梦的时候,她保持自己的尊严守扞自己的人格,清醒冷静,不跟风不随从不头脑发热不脑子进水而清清白白、纯纯洁洁……
宝玉巧哄白玉钏儿
却说大家正在等着宝玉的荷叶汤时,贾母等人也要开饭了。
具体细节猪仔包就不说啦,但开席前凤姐说的一句话大家一定要听的,因为太经典了。
先是薛姨妈当作开玩笑一样说了这么一句:“老太太也真会逗我们凤丫头玩的,整天要她弄那么多吃的东西,真要吃的时候却吃不了几口。”
凤姐听了这话,便笑着说道:“我们老祖宗只是嫌人肉酸,要不然的话,她早已把我也吃了呢!”
凤姐这一句话经典回答,引得贾母等哈哈哈大笑起来。
笑完后,大家离开宝玉,走出大观园,一块吃饭去。
接着,荷叶汤煲好了。
贾母亲自看过后,然后让人马上给宝玉送去。
王夫人回头见白玉钏儿正在旁边,就让白玉钏给宝玉送去。
这时凤姐又显示出心细的一面,说汤重,白玉钏儿一个人拿不去。于是宝钗也派出了她的丫头莺儿。她想让莺儿到了怡红院那边后,顺便帮袭人做做针线活。这是她答应过袭人的,因为袭人身体不好嘛。
于是莺儿和白玉钏儿一块给宝玉送荷叶汤去。
当然,还加上饭。
也够具讽刺意味的,自己的亲姐姐刚刚因宝玉而投井死了,现在白玉钏儿这个当妹妹的就得给人家乖乖地送汤去。
但仙女老师说,好的文学作品就这样,要处处充满讽刺,这样才叫读者看了后深刻。
但这时,莺儿突然发了愁:“这么远的路,这汤这么热,怎么端去呢?”
白玉钏儿一笑,说道:“你放心,我自有办法。”
白玉钏儿说着,便叫一个婆子过来,将要送的汤和饭等放在一个捧盒里,命令这位婆子端上跟着走她和莺儿走。
结果这一路上辛苦的只是那个婆子,白玉钏儿和莺儿只管空着手在前面带路。
一直走进怡红院大门内,白玉钏儿才把东西接过来,打发走了婆子,然后跟莺儿一块踏进宝玉的房间。
呵呵,这个白玉钏儿,还真有点小聪明呢。
屋内,袭人、麝月、秋纹等三个丫头正和宝玉说着笑。大家见荷叶汤送来了,忙接。
这时,白玉钏儿自个儿往一张杌子(即凳子)上坐下了,莺儿却不敢坐,站着。
袭人心细,忙端了个脚踏来让莺儿坐,莺儿还是不敢坐,还是站着。
各位看官,现在考考大家:看到上面这一细节时,你能悟到些什么?
大家先想了想,一会再看猪仔包的解答。
却说宝玉第一眼看到莺儿来了,心里“十分欢喜”;可是,忽然又看到了白玉钏儿,立马想到金钏儿,顿时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把莺儿扔下不管了,只和白玉钏儿说话。
宝玉这样做到是对的。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把白玉钏儿冷落了。
袭人见莺儿没人理,又见莺儿不肯坐,便主动上前拉上莺儿的手,跟她一块到那边房间吃茶说话去了。
袭人这样做也是很对的。她是主人的丫头,当然应该对客丫头表示关心爱护,不能冷落了客人。这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修养。
麝月和秋纹丫头则留下来伺候宝玉吃饭。
但宝玉不肯吃,只顾跟白玉钏儿说话。他先问人家:“你母亲身子可好?”
白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天才说了一个“好”字。
宝玉觉得很有难堪,停顿了好一会,才努力装出笑脸,问道:“谁叫你给我送东西过来的?”
白玉钏儿带着怒气回答:“不过是奶奶太太们!”
宝玉想了想,干脆把屋里的人全支了出去,然后继续耐着心,陪着笑,不停地向白玉钏儿问长问短。
刚开始白玉钏儿只管板着脸。后来她见不管她怎么生气,宝玉都耐着性子陪着笑,她便不好意思了,于是脸上的表情慢慢和缓了下来。
宝玉见时机到了,便笑着央求她:“好姐姐,你把那汤拿过来给我尝尝吧。”
“我从不会喂人吃东西,等她们来了你再吃吧。”白玉钏儿没好气地说道。
宝玉笑道:“我不是要你喂我。我因为走不动,才要你递给我吃,你也好赶早回去交差和吃饭。你要是在我这里耽误了时间,岂不是饿坏了你。你要是懒得动,大不了我忍忍痛自己下去取吧。”
宝玉说着,便真的装作要下床的意思。可一挣扎,身上的伤便痛,于是“嗳哟”地叫唤了一声。
白玉钏儿见状,忙站起来,说道:“躺下吧!我看你这是前世造了什么孽,现在终于遭着报应了。却不巧,让我瞧到了。”
刚说到这,也许宝玉的痛苦模样太好笑吧,白玉钏儿终于“哧”的一声笑出了声来。
宝玉心里乐坏了,却故作语重心长的样子,很关切地说道:“好姐姐,你想生气只管在这里生,到了老太太、太太跟前,你可要放和气些,要不是的话,你又要捱骂了。”
这话说的,谁听了不舒服?
白玉钏儿一边给宝玉递荷叶汤,一边说道:“吃吧,吃吧!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我可不信这些话!”
说着,催宝玉喝了两口汤。
宝玉偷看了白玉钏儿一眼,然后故意说道:“不好吃,我不吃啦!”
白玉钏儿说道:“阿弥陀佛!这还不好吃,什么好吃?”
宝玉继续装:“一点味都没有,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
白玉钏儿还真的赌气尝了一尝。
宝玉一看,又乐了,笑道:“这可好吃啦!”
听了这话,白玉钏儿才醒悟过来:原来宝玉是在故意哄她吃呢!
上面就是贾宝玉耍“花招”哄白玉钏儿吃莲叶羹的故事。当然,莲叶羹指的就是荷叶汤。
学完了这一课,大家领略到宝玉兄弟高超的哄女孩技巧了吧。
比较懂爱情的米米老师教导我们说,任何一个男孩,都应该学会如何哄女孩,否则的话,不招女孩子喜欢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解读莺儿不肯坐凳子那一个细节--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杌子”:杌读作w,《辞海》上说,杌子就是“小矮凳”,但仙女老师说,杌子应该指高脚的凳子才对,一般跟桌子配的;最早“杌”的意思就是砍树后剩余的树桩子,后来一般指高脚的凳子;现在北方一些地方,如青岛等,据说还有杌子一说。
正因为杌子是高的,所以当莺儿不敢坐的时候,袭人马上搬来了很矮的“脚踏”。一般是身份低的人,不敢随便坐高凳子。
古时之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