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鸟类能够飞行,靠的不是反冲推动,而是空气涡环的“上拉”作用。
不光是鸟类,昆虫的飞行也借助了空气涡环效应,而且使用得更高明,比如蝴蝶,它们那种离奇古怪的飞行动作,在人类的常识看来,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如果单凭反冲力推动,从计算模拟来看,那种飞行动作是非常危险的,不光能耗严重、难以为继,甚至就连那对大翅膀也会折断。
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翩翩起舞了几亿年。
这一度成为科学界的一个谜题。
直到引入涡环原理后,科学家们经过重新模拟计算,才发现,蝴蝶的飞行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空气动力学策略,它充分利用了涡环原理,用最小的能量换来了最大的升力效应。
大自然以她几亿年的演进史证明,涡环驱动远比反冲推进更高明。
可惜的是,人们很晚才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能够造出喷气式飞机,能造出辐射驱动宇宙飞船,却没能造出扑翼飞机。
也没造出水滴。
是的,水滴。
水滴的飞行也采用了涡环原理,它的推进光环,就是真空里的烟圈,当然,在科学界,那种光环有个严谨的名字,叫“真空瓦尔塞克斯电场涡环”。
涡环驱动远比反冲驱动高明,动物们把涡环用在了空气中,就创造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行技巧;三体人把涡环原理用在了太空中,就制造出了这种令人恐惧的水滴光环。
旧世界的地球人始终未能识破水滴驱动的真相,现在,新世界的银河系人类经过长期研究,多少知道了些其中的端倪。
我们不妨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
在末日战役里,水滴依赖其高强度外壳成就了它无坚不摧的神话。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外壳是SIM材料,构成这种材料的原本只是些很普通的金属原子,只是这些金属原子们的原子核以强核力紧紧固结在一起,所以才具备了普通物质难以企及的强度。
这时,问题就出现了,既然金属原子们的原子核已经被固结在一起,那么,它们的核外电子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核外电子们依旧存在,只是已经发生了质变,它们不再是电子云,而是化作了电子流。
制造水滴时,三体人凭借其高超的科技,操纵原本处于电子云状态的电子们,使其“现形”、汇集成束并且定向移动。与“核外电子云”概念对应,该技术被新世界的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电子雨”技术。
“电子雨”技术的关键,是控制量子态的电子云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位置塌缩。
不久前,新世界的实验室也成功实现了这种操作,据此,我们得以推测水滴的推进技术。
首先,水滴要采用一种特殊的力场,迫使电子云在壳外凝结成“雨”,然后,“雨滴”在力场的作用下,沿着绝对光滑的SIM材料表面,以电子雨脉冲的形式,迅速地向水滴尾部汇聚。水滴是流线型外形,头大腰粗尾细长,而驱动电子雨的力场也是这样一个形状,所以,越到尾部,力场的强度越大,“雨滴”被压缩得越厉害,彼此间的电斥力也就越明显,当到达尾尖时,海量的电子被压缩到一个点上,彼此间的电斥力能级已经达到了核爆级别。
三体第287纪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