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和动力单元、控制单元一起,全都集成在那粒纽扣里了,您只要对着它发射集束波就行,”阿伦边说边示范,做了个转身动作,“很简单,试试看。”
阿伦疑惑着从贴纽扣的部位发出指令思维波,果然,纽扣接收到后,马上开始调整阿伦的漂浮。但奇怪的是,这过程中,阿伦感觉不到有任何受力迹象,贴纽扣的部位也没有任何压迫感和牵拉感,看来,这粒小小的纽扣是同时驱动一个特定范围内的所有物质体,这才没有受力感。
阿伦突然联想到了一个概念——“同步驱动”,这,也许就是所谓力场引擎的特性吧?
“真是科技的奇迹啊!”阿伦感叹道。
插曲7:“上帝之手”
——力场引擎
“力场”一词能广为人知,得益于一部科幻动画片。但在一开始,包括那部动画片的导演在内,所有人都相信,“力场”只能是一个科幻概念,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因为按照当时的物理学理论,“力”和“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粗浅到深奥的过程。为了解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从牛顿的苹果开始,科学家们先是提出了“力作用”概念,即机械力,由此发展出经典力学体系;后来随着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又提出“场作用”概念,建立了包括电磁场、引力场等在内的统一场理论。
通常说来,“力”是直观、矢量、精确的;而“场”是抽象、弥散、混沌的。两者的这种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深度的不同,“场”是对“力”的发展和深化,自从“场”概念确立后,原先牛顿时代的“力”概念也就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由“力”到“场”,这是人类物理学的一个跨越式发展。
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似乎出现了某种“退化”迹象:“力”和“场”的概念界限越来越模糊,开始混淆,甚至颠倒。科学家们渐渐发现,在一些特定物理条件下,“场”会发生扭曲变形,只要控制得当,“场”本身甚至会“凝固”为一个尺寸大小和位置都固定不变的具象存在!也就是说,原先无形无疆的“场作用”,其实可以收缩成一个只存在于特定空间区域的“力作用”,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
科学家们为这种高度畸形的特定作用场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力场”,尽管这个名字有些不伦不类,但它所代表的含义却是超乎想象的恐怖。
理论是技术的基础,以人类文明为例,“力”概念与“场”概念的差距,反映到军事实力上,就是机械步枪与核弹的差距。那么,“场”与“力场”的差异,又会是怎样的?
“力场”这只“手”,会具有怎样不可思议的特性?
科学家当时并未能预见这只“手”的可怕,实验室里的研究也很粗浅,一切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地球人第一次在现实中见识这只“手”的威力,是末日战役。
三体第287纪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