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无限融合
超小超大

第五十二章番外8

菜可以用筷子夹起,头发也可以用镊子夹起,那么细胞或者DNA可以“夹起来”吗?答案是可以,用光镊就能做到。那什么叫做光镊?

光镊是用高度会聚的激光束形成的三维势阱来俘获、操纵和控制微小颗粒的一项技术。与机械镊子相比,光镊是一种以非机械接触的方式来完成夹持和操纵物体的,它可以对目标细胞进行非接触式的捕获和固定,以及对细胞进行精确的操作,且可通过选用适当波长的激光,使形成的光镊对物质的热学或化学等效应非常弱,从而对细胞产生的损伤非常小。因此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单细胞操作都采用光镊的方式来进行操控。

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既有光子能量的传递,也伴随着光子动量和角动量的转移。光镊正是利用了光子与物质交换能量时发生的力学效应——光辐射力。正如前面提到,光镊是对物体进行捕获和固定,如果只是往光传播方向推的话,那不叫光镊,那叫光“踹”。1970年,美国科学家Ashkin就率先干了这件事情,他利用两束相向传播的聚焦激光束成功地束缚住了在水里的电介质微粒(小编内心:so easy,其实让我来,我也能做到)。十几年后(1986年),Ashkin及其合作者又利用单束强聚焦的激光实现了对水中电介质微粒的稳定捕获(小编反应:666,这个可以),这标志着光镊的正式诞生。

好吧,那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下光镊是怎么做到的吧!前面提到,光镊利用的是光辐射力,其实光辐射力分为二种:一种是推动目标沿光传播方向的散射力(这就是光“踹”);另一种是往光强密度高方向拉动目标的梯度力。那梯度力是啥玩意儿?梯度力就是激光聚焦后形成光阱,当微粒涉足这个禁区就会被迅速地拉向光阱正中心的作用力。如果把它近似成引力场的话,就如同小球在漏斗中一般,快速坠落至中心最低处。 光镊光场的理论模型可以分为几何光学(RO)模型和电磁(EM)模型二种。RO 模型理论适用于几何尺寸大于波长的微粒,计算较简单,作为一种近似方法其计算结果对实验具有参考价值;EM 模型可精确分析所有尺度的微粒,EM 模型分析光阱力包含三个部分:即激光束的电磁场描述、微粒对电磁场的散射求解以及电磁场对微粒的辐射压力的计算。下面就采用简单的RO模型进行分析,即中学经典物理里的受力分析:

图1 光镊原理示意图(几何光学近似模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中学物理的受力分析,力的矢量分解(如图1(a)所示),光线a入射到颗粒上,经过一系列折射等现象,转变成光线a’,那么根据矢量分解,对于颗粒的受力分析,就应该受到a-a’的力,即图中Fa,同理分析可得Fb,由于光束左右对称,矢量力合成得到合力F,方向垂直向上,指向焦点f处。当光线聚焦到颗粒球心O的下方时,如图1(b)所示,同样可以分析得到合力F,方向垂直向下,指向焦点f处。图1(c)为小球横向偏离光线焦点f时的受力分析,原理也相同。当然,这里不再详细公式化分析散射力和梯度力,只有当梯度力大于散射力时,才能形成光阱,否则颗粒就被光“踹”走了。

早期的光镊只能产生一个光阱,即只能控制一个颗粒,而且操控能力也非常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单光阱捕获向着多光阱捕获,这是光镊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我们想到利用多个激光器输出的光束耦合到同一个聚焦物镜,这样产生多光阱的方法最直接,但缺点也很明显,产生光阱数目有限,而且装置比较复杂。于是我们又用多光束干涉技术和时分复用技术来提高光阱数量,目的达到了,但目标却又更换了,这样不能实现实时动态操纵。现在,我们再通过光束偏转器如声光调制器、机械式扫描振镜等器件来扫描入射光束从而产生的时间上的“多光阱”,也算初步实现了目标,虽然只能静态捕获多个微粒或者是动态操纵少数几个微粒(如果有设计师看到这里,肯定会产生共鸣 ,原来你也懂我的苦)。终于,通过空间光调制器(SLM)调制光束相位来产生特定目标光场的全息光镊,实现了实时、动态、三维空间独立控制多微粒等技术,甚至包括微粒旋转、分选和输运等功能。另外,其他诸如特殊模式光束,特别是具有涡旋相位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和具有无衍射和自弯曲特性的艾里光束,在光学微操纵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与深入;矢量光场,特别是柱矢量光束,近年来在光学微操纵中的应用也取得了大量成果。相信随着光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为纳米光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银妹. 光镊技术的研究现况[J].中国激光,2015,42(1).

2、 梁言生,姚保利,雷铭,严绍辉,于湘华,李曼曼. 基于空间光场调控技术的光学微操纵[J].光学学报,2016,36(10).

3、 豆秀婕,闵长俊,张聿全,袁小聪. 表面等离激元光镊技术[J].光学学报,2016,36(10).

以波动理论研究光的传播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分支。17世纪,R.胡克和C.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惠更斯曾利用波前概念正确解释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晶体中的双折射现象。

波动光学无论理论还是应用都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粒子在光场或其他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产生振动的偶极子,发出次波。用这样模型来说明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磁光、电光等现象,甚至光的发射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

中文名

波动光学

外文名

waveoptics

提出者

R.胡克和C.惠更斯

产生年代

17世纪

研究对象

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等

快速

导航

详细介绍发展史折射现象衍射现象与几何光学关系相关学科

简介

波动光学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等,无论理论还是应用都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粒子在光场或其他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振荡的偶极子,发出次波。利用这种观点来说明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磁光效应、电光效应等现象,甚至光的发射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电磁波理论应用到晶体称晶体光学。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约为(3.9~7.6)×10-5cm,一般的障碍物或孔隙都远大于此,因而通常都显示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例如F.M.格里马尔迪首先发现光遇障碍物时将偏离直线传播,他把此现象起名为“衍射”。胡克和R.玻意耳分别观察到现称之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发展史的起点。17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光的微粒说(见光的二象性)一直占统治地位,波动说则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直到进入19世纪后,光的波动理论才得到迅速发展。[1]

晶体光学

详细介绍

18世纪

1800年,T.杨提出了反对微粒说的几条论据,首次提出干涉这一术语,并分析了水波和声波叠加后产生的干涉现象。杨于1801年最先用双缝演示了光的干涉现象(见杨氏实验),第一次提出波长概念,并成功地测量了光波波长。他还用干涉原理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呈现的颜色。1809年E.L.马吕斯发现了反射时的偏振现象(见布儒斯特定律),随后A.-J.菲涅耳和D.F.J.阿拉戈利用杨氏实验装置完成了线偏振光的叠加实验,杨和菲涅耳借助于光为横波的假设成功地解释了这个实验。1815年,菲涅耳建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用此原理计算了各种类型的孔和直边的衍射图样,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衍射现象。1818年关于阿拉戈斑(见菲涅耳衍射)的争论更加强了菲涅耳衍射理论的地位。至此,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时均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而牢固地确立了波动理论的地位。[2]

19世纪

19世纪60年代,J.C.麦克斯韦建立了统一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给出了电磁波的波速公式。随后H.R.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了电磁波。光与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确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经典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融成了一体,产生了光的电磁理论。将电磁理论应用于晶体,对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给出了严格而圆满的解释。19世纪末,H.A.洛伦兹创立了电子论,他把物质的宏观性质归结为构成物质的电子的集体行为。电磁波的作用使带电粒子产生受迫振动并产生次级电磁波,根据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分子光学现象。这种经典的电磁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因在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上涉及微观粒子的行为,必须用量子理论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波动光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在应用领域,以干涉原理为基础的干涉计量术为人们提供了精密测量和检验的手段(见干涉仪),其精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衍射理论指出了提高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途径(见夫琅和费衍射);衍射光栅已成为分离光谱线以进行光谱分析的重要色散元件;各种偏振器件和仪器用来对岩矿晶体进行检验和测量,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应用光学的主要内容。[2]

偏振片

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在激光器问世后,波动光学又派生出傅里叶光学、纤维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新分支,大大地扩展了波动光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2]

发展史

十七世纪

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发现有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1618~1663)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他发现在点光源的照射下,一根直竿形成的影子要比假定光以直线传播所应有的宽度稍大一些,也就是说光并不严格按直线传播,而会绕过障碍物前进。接着,1672~1675年间胡克(1635~1703)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并且和玻意耳(1627~1691)独立的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所有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1642~1727)和惠更斯(1629~1695)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发展的道路。牛顿的白光实验以及牛顿圈的发现,使光学由几何光学进入了波动光学。惠更斯最早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在《论光》(1690)一书中,他认为光的运动不是物质微粒的运动而是媒质的运动即波动,运用波动说,他很好的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2]

牛顿

十九世纪

19世纪的光学是由英国医生托马斯·杨以复兴波动说的论文揭开序幕的。1801年,杨向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文中正式将干涉原理引入到光学之中,并且用这一原理解释薄片上的颜色和条纹面的衍射。在这篇论文中,杨还系统提出了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光波长的概念,并给出了测定结果。正是由于光波长太短,以至遇障碍物拐弯能力不大,这也是人们很难观察到这类现象的原因。又于1803年发表了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对双缝干涉现象进一步作出了解释。在180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中,杨系统阐述了他提出的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

几乎独立的提出的波动说的还有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1788~1827)。1815年,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光学论文,文中仔细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并提出了光的干涉原理。后来,菲涅尔与杨齐心协力,在波动学说基础上的光学实验大量涌现,使19世纪在波动光学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2]

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衍射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本性。同时衍射也是讨论现代光学问题的基础。波在传播中表现出衍射现象,既不沿直线传播而向各方向绕射的现象。窗户内外的人,虽然彼此不相见,都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说明声波(机械波的一种)能饶过窗户边缘传播。水波也能绕过水面上的障碍物传播。无线电波能绕过山的障碍,使山区也能接受到电台的广播。这些现象表明,当波遇到障碍物时,它将偏离直线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介质而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3]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看来是沿直线进行的,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会投射出清晰的影子,粗看起来,衍射和直线传播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现象。

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实际上即使是单独的一束光投射在屏上,经过精密的观察,也有明暗条纹花样出现。例如把杨氏干涉实验装置中光阑上两个小孔之一遮蔽,使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单孔照射到屏上,仔细观察时,可看到屏上的明亮区域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所估计的要大得多,而且还出现明暗不均匀分布的照度。光通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把一条金属细线(作为对光的障碍物)放在屏的前面,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这种光线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的分布的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复色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表现上是矛盾的,如果不能以波动观点对这两点作统一的解释,就难以确立光的波动性概念。事实上,机械波也有直线传播的现象。超声波就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普通声波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也会投射清楚的影子,例如在高大墙壁后面就听不到前面的的声响。在海港防波堤里面,巨大的海浪也不能到达。微波一般也同样是以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只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的表现出来。声波的波长可达几十米,无线电波的波长可达几百米,它们遇到的障碍物通常总远小于波长,因而在传播途中可以绕过这些障碍物,到达不同的角度。一旦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直线传播才比较明显。超声波的波长数量级小的只有几毫米,微波波长的数量级也与此类似,通常遇到的障碍物都远较此为大,因而它们一般都可以看作是直线传播。[3]

光波波长

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约为(3.9~7.6)×10-5cm,一般的障碍物或孔隙都远大于此,因而通常都显示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一旦遇到与波长差不多数量级的障碍物或孔隙时,衍射现象就变的显著起来了。[3]

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衍射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本性。同时衍射也是讨论现代光学问题的基础。

波在传播中表现出衍射现象,既不沿直线传播而向各方向绕

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运动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变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爆炸力学、磁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性力学、物理力学、天体力学、生物力学、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磁学、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3]

纠错

参考资料

由于中央亮斑集中了大部分光能,所以它的半角宽度的大小可作为衍射效应强弱的量度。式子Δθ=λ/b告诉我们,对给定的波长,Δθ与缝宽b成反比,即在波前上对光束限制越大,衍射场越弥散,衍射斑铺开的越宽;反之当缝宽很大,光束几乎自由传播时,Δθ→0,这表明衍射场基本上集中在沿直线传播的方向上,在透镜焦平面上衍射斑收缩为几何光学象点。式子Δθ=λ/b还告诉我们,在保持缝宽不变的条件下,Δθ与λ成正比,波长越长,衍射效应越显著;波长越短,衍射效应越可忽略。所以说几何光学是b>>λ时的一种近似,或说λ→0的近似。除了直线传播定律之外,作为几何光学基础的另外两条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都只在入很小的条件下才近似成立,所以几何光学原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度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用更严格的波动理论来代替它。不过由于几何光学处理问题的方法要简单的多,并且它对各种光学仪器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已足够精确,所以几何光学并不失为各种光学仪器的重要理论基础。

波动光学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等,无论理论还是应用都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粒子在光场或其他交变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振荡的偶极子,发出次波。利用这种观点来说明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磁光效应、电光效应等现象,甚至光的发射也是一般波动光学的内容。电磁波理论应用到晶体称晶体光学。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约为(3.9~7.6)×10-5cm,一般的障碍物或孔隙都远大于此,因而通常都显示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这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光的波动性有关的光学现象,例如F.M.格里马尔迪首先发现光遇障碍物时将偏离直线传播,他把此现象起名为“衍射”。胡克和R.玻意耳分别观察到现称之为牛顿环的干涉现象。这些发现成为波动光学发展史的起点。17世纪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光的微粒说(见光的二象性)一直占统治地位,波动说则不为多数人所接受,直到进入19世纪后,光的波动理论才得到迅速发展。[1]

晶体光学

详细介绍

18世纪

1800年,T.杨提出了反对微粒说的几条论据,首次提出干涉这一术语,并分析了水波和声波叠加后产生的干涉现象。杨于1801年最先用双缝演示了光的干涉现象(见杨氏实验),第一次提出波长概念,并成功地测量了光波波长。他还用干涉原理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呈现的颜色。1809年E.L.马吕斯发现了反射时的偏振现象(见布儒斯特定律),随后A.-J.菲涅耳和D.F.J.阿拉戈利用杨氏实验装置完成了线偏振光的叠加实验,杨和菲涅耳借助于光为横波的假设成功地解释了这个实验。1815年,菲涅耳建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用此原理计算了各种类型的孔和直边的衍射图样,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衍射现象。1818年关于阿拉戈斑(见菲涅耳衍射)的争论更加强了菲涅耳衍射理论的地位。至此,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时均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而牢固地确立了波动理论的地位。[2]

19世纪

19世纪60年代,J.C.麦克斯韦建立了统一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给出了电磁波的波速公式。随后H.R.赫兹用实验方法产生了电磁波。光与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确信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光的经典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融成了一体,产生了光的电磁理论。将电磁理论应用于晶体,对光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给出了严格而圆满的解释。19世纪末,H.A.洛伦兹创立了电子论,他把物质的宏观性质归结为构成物质的电子的集体行为。电磁波的作用使带电粒子产生受迫振动并产生次级电磁波,根据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分子光学现象。这种经典的电磁理论并非十全十美,因在关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上涉及微观粒子的行为,必须用量子理论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波动光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在应用领域,以干涉原理为基础的干涉计量术为人们提供了精密测量和检验的手段(见干涉仪),其精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衍射理论指出了提高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途径(见夫琅和费衍射);衍射光栅已成为分离光谱线以进行光谱分析的重要色散元件;各种偏振器件和仪器用来对岩矿晶体进行检验和测量,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应用光学的主要内容。[2]

偏振片

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在激光器问世后,波动光学又派生出傅里叶光学、纤维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新分支,大大地扩展了波动光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2]

发展史

十七世纪

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发现有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1618~1663)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他发现在点光源的照射下,一根直竿形成的影子要比假定光以直线传播所应有的宽度稍大一些,也就是说光并不严格按直线传播,而会绕过障碍物前进。接着,1672~1675年间胡克(1635~1703)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并且和玻意耳(1627~1691)独立的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所有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1642~1727)和惠更斯(1629~1695)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发展的道路。牛顿的白光实验以及牛顿圈的发现,使光学由几何光学进入了波动光学。惠更斯最早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在《论光》(1690)一书中,他认为光的运动不是物质微粒的运动而是媒质的运动即波动,运用波动说,他很好的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2]

牛顿

十九世纪

19世纪的光学是由英国医生托马斯·杨以复兴波动说的论文揭开序幕的。1801年,杨向皇家学会宣读了关于薄片颜色的论文,文中正式将干涉原理引入到光学之中,并且用这一原理解释薄片上的颜色和条纹面的衍射。在这篇论文中,杨还系统提出了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光波长的概念,并给出了测定结果。正是由于光波长太短,以至遇障碍物拐弯能力不大,这也是人们很难观察到这类现象的原因。又于1803年发表了物理光学的实验和计算,对双缝干涉现象进一步作出了解释。在180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中,杨系统阐述了他提出的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

几乎独立的提出的波动说的还有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1788~1827)。1815年,他向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光学论文,文中仔细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并提出了光的干涉原理。后来,菲涅尔与杨齐心协力,在波动学说基础上的光学实验大量涌现,使19世纪在波动光学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2]

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衍射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本性。同时衍射也是讨论现代光学问题的基础。波在传播中表现出衍射现象,既不沿直线传播而向各方向绕射的现象。窗户内外的人,虽然彼此不相见,都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说明声波(机械波的一种)能饶过窗户边缘传播。水波也能绕过水面上的障碍物传播。无线电波能绕过山的障碍,使山区也能接受到电台的广播。这些现象表明,当波遇到障碍物时,它将偏离直线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介质而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3]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看来是沿直线进行的,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会投射出清晰的影子,粗看起来,衍射和直线传播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现象。

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实际上即使是单独的一束光投射在屏上,经过精密的观察,也有明暗条纹花样出现。例如把杨氏干涉实验装置中光阑上两个小孔之一遮蔽,使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单孔照射到屏上,仔细观察时,可看到屏上的明亮区域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所估计的要大得多,而且还出现明暗不均匀分布的照度。光通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把一条金属细线(作为对光的障碍物)放在屏的前面,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这种光线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的分布的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复色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表现上是矛盾的,如果不能以波动观点对这两点作统一的解释,就难以确立光的波动性概念。事实上,机械波也有直线传播的现象。超声波就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普通声波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也会投射清楚的影子,例如在高大墙壁后面就听不到前面的的声响。在海港防波堤里面,巨大的海浪也不能到达。微波一般也同样是以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只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的表现出来。声波的波长可达几十米,无线电波的波长可达几百米,它们遇到的障碍物通常总远小于波长,因而在传播途中可以绕过这些障碍物,到达不同的角度。一旦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直线传播才比较明显。超声波的波长数量级小的只有几毫米,微波波长的数量级也与此类似,通常遇到的障碍物都远较此为大,因而它们一般都可以看作是直线传播。[3]

光波波长

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约为(3.9~7.6)×10-5cm,一般的障碍物或孔隙都远大于此,因而通常都显示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一旦遇到与波长差不多数量级的障碍物或孔隙时,衍射现象就变的显著起来了。[3]

衍射现象

光的衍射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衍射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光的波动本性。同时衍射也是讨论现代光学问题的基础。

波在传播中表现出衍射现象,既不沿直线传播而向各方向绕射的现象。窗户内外的人,虽然彼此不相见,都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说明声波(机械波)能饶过窗户边缘传播。水波也能绕过水面上的障碍物传播。无线电波能绕过山的障碍,使山区也能接受到电台的广播。这些现象表明,当波遇到障碍物时,它将偏离直线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光的传播看来是沿直线进行的,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会投射出清晰的影子,粗看起来,衍射和直线传播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是几束光相互叠加的结果。实际上即使是单独的一束光投射在屏上,经过精密的观察,也有明暗条纹花样出现。例如把杨氏干涉实验装置中光阑上两个小孔之一遮蔽,使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单孔照射到屏上,仔细观察时,可看到屏上的明亮区域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所估计的要大得多,而且还出现明暗不均匀分布的照度。光通过狭缝,甚至经过任何物体的边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把一条金属细线(作为对光的障碍物)放在屏的前面,在影的中央应该是最暗的地方,实际观察到的却是亮的,这种光线绕过障碍物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在屏幕上出现光强不均匀的分布的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表现上是矛盾的,如果不能以波动观点对这两点作统一的解释,就难以确立光的波动性概念。事实上,机械波也有直线传播的现象。超声波就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普通声波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也会投射清楚的影子,例如在高大墙壁后面就听不到前面的的声响。在海港防波堤里面,巨大的海浪也不能到达。微波一般也同样是以直线传播的。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主要决定于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大小的对比。只有在障碍物线度和波长可以比拟时,衍射现象才明显的表现出来。声波的波长可达几十米,无线电波的波长可达几百米,它们遇到的障碍物通常总远小于波长,因而在传播途中可以绕过这些障碍物,到达不同的角度。一旦遇到巨大的障碍物时,直线传播才比较明显。超声波的波长数量级小的只有几毫米,微波波长的数量级也与此类似,通常遇到的障碍物都远较此为大,因而它们一般都可以看作是直线传播。[3]

与几何光学关系

与可见光传播相关联的电磁场,其特点是振动非常之快(频率数量级为10s),或者说是波长非常短(数量级为10-15cm)。因此可以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忽略波长的有限大小,可以得到光传播定律的良好一级近似。人们发现,对很多光学问题而言,这样处理是完全适合的。在光学中,可以忽略波长,即相当于λ0→0极限情况的这一分支,通常称为几何光学,因为在这种近似处理下,光学定律可以用几何学的语言来表述。衍射现象的一个最简单的典型例子——单狭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它包含着衍射现象的许多主要特征。来自光源S的光(例如激光)经望远镜系统构成的扩束器L1扩束直接投射到一狭缝上。在狭缝后面放置一透镜L2,那么在透镜L2的焦平面上放置的屏幕F'F上将产生明暗交替的衍射花样。其特点是在中央具有一特别明亮的亮条纹,两侧排列着一些强度较小的亮条纹。相邻的亮条纹之间有一暗条纹。如以相邻暗条纹之间的间隔作为亮条纹的宽度,则两侧亮条纹为等宽的,而中央亮条纹的宽度为其它条纹的两倍。人们将亮条纹到透镜中心所张的角度称为角宽度。中央亮条纹和其它亮条纹的角宽度不相等。中央亮条纹的角度等于2λ/b(b为缝宽),即等于其它亮条纹角宽度的2倍。那么中央亮纹的半角宽度Δθ=λ/b,正好等于其它亮纹的角宽度

神级无限融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末世之女 连载中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末世之女
良辰美景奈何情深
简介:这人很懒,啥都没写。
2.3万字2年前
家有小妖 连载中
家有小妖
介鹿x
简介:家里多出来一只小妖,怎么办?!…………因为死神的疏忽,250只恶灵跑到了人间,死神:捉拿恶灵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小妖怪!小妖:……
5.5万字2年前
微穿越异世界 连载中
微穿越异世界
白彦雨的星罗猫
简介:好奇怪的世界
16.1万字1年前
琳录 连载中
琳录
浮云漫书
简介:琳琅世间,我所能记录的一切。我以为,这片大地,这深蓝的天空下早已被黑暗所笼罩了……人们只是在走着,漫无目的的同时又如此的冷漠冰凉,我认为……我的意识早已沉入这片名为世界的深海中了,只是条件反射的在呼吸迈步。“我不想反抗。”“你本不该如此。”有些事总归要有人去做的,一如刹那间绽放的烟火与光,还有黑暗中兀自发光的启明星,即使他们也会逝去,也会坠落,但终究会留下他们的影子,我会记住他们的,这便是我活下去的意义,在这琳琅世间,我所能记录的一切。
2.5万字1年前
修道之路 连载中
修道之路
龙呀飞飞飞
简介:“道”创世世界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穆粼晨双修后,他又会如何选择。
0.1万字2年前
妖尊:从忽悠虎王开始 连载中
妖尊:从忽悠虎王开始
天上紫微星
简介:不知是上天选中,还是另有原因,白旭有幸成为广大穿越者团队中的一员。但是,等待他的不是龙傲天式的经历,反而是一系列保命旅途。至于穿越者必备的金手指,白旭只想呵呵一声,狗日的板面,你给老子等着!₍₍(̨̡‾᷄ᗣ‾᷅)̧̢₎₎
0.4万字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