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觉得,信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但很多时候,信念确实是一个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东西,即便是真刀真枪的战场上,也不例外。
肖靖远入校后的第二年,闰戌年,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时局动荡。
也是这一年,从北平到广东,整个中国的局势一下子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北平,冯玉湘发动北京政变,兵不血刃的推翻了贿选总统曹睿。
但因自身实力不够,他便不断的电邀孙重山北上共商国是,顺带掣肘各怀心事的军阀统领。
广东,当时已经抱恙在身孙重山,思虑再三后毅然决定抱病北上。
孙重山前脚刚走,一直蛰伏在东江的死对——头广东军阀陈瑞明,后脚就组织起救粤军。
率手下焊将林威为总指挥,率七军五师,六万人反三路直扑广州,试图收回复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革命政府于十月联合滇.桂.粤各军成立东征军,准备与陈瑞明的救粤军,决一死战!
亦是广州革命政府的第一次东征,大战在即,作为国民党自己的嫡系,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却不满意了!
闰戌年底,何应衾将一封学生军的联名请愿书交了上去,这一年,何应衾34岁,是黄埔军校的副总教官。
何应衾所上交的那份请愿书,是表达全体黄埔师生不满的!
按照东征军的部署,分成左中右三路迎击陈瑞明的部队,左路滇军,中路桂军,右路粤军,而黄埔军校的学生因为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只是被安排为了预备队。
其实,黄埔军校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正规军队,何应衾就是黄埔教导团一团长,说他们没什么战斗经验确也没错。
因为这支学生军之前只参与了,广州商团事变,与广州商团的雇佣武装交过火,这和真正上战场打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军队的构成来看,他们也确实可以成为学生军,军校教官担任团长和营长,刚刚毕业月余的一期生担任连长和排长,二期生担任连.营党代表,三期生是编入教导一团第一营,四期生则是步兵总队,炮兵营,兵工队辎重队的重要组成。
但是,就是这支学生军,战斗积极性却空前高涨,因为,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他们进校学习和毕业之后的使命---打倒军阀,完成革命,振兴中华。
时间倒回,在这批学生军的坚持请愿下,黄埔军校的校长蒋阶石与党代表积极争取,最终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被编入了右路粤军,随正规军参加战斗。
虽已成军,但那些滇军和桂军的老兵是看不起这些黄埔学生军的。
“课堂上讲讲道理,去操场走个正步还行,真上战场还不吓的屁滚尿流?”
饶是取笑,众人哄堂大笑,他们口中一文不值的学生军,听闻后却风轻云淡,一笑而过。
令那些老兵没想到的是,这支学生军一上来,便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民国十二年,2月,担任主攻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仅花半个小时,就攻入陈瑞明老巢东江的门户淡水。
组织百人的敢死队冲锋,冲在最前的是10个营,连党代表,长官带头,士兵立刻奋勇争先,瞬时夺城。
这场战斗让陈炯明部和滇,桂,粤第一次审视起这支学生军。
首先,黄埔学生军武器装备精良,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持,学生军所配备的步枪,机枪,手榴弹,都很充足,大炮火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军,其次便是军纪严明。
黄埔军校教导团编制为三三制,(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排,连辖三个排)分工明确,指挥灵活,可聚可散。
且全军实行连坐法,一团人若全溃退,必须枪毙团长,若团长带头不退但全团退,必须枪毙三个营长,以此类推。
最后,他们用当党来武装全军,从团到排,各级设有党代表,一定程度上使得士兵凝聚力高,战斗力强。
正当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主力的右路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东征军的左路和中路却出现了问题。
左路滇军,和中路桂军,本就是碍于孙重山的压力,再加上各有目的才加入的东征军,当右路粤军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时候,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滇,桂后勤补给的路线拉的太长,存在一定风险。
于是,左路滇军和中路的桂军,开始向广州方向撤退,虽有保护补给线的战略意图,但也导致之前一路势如破竹的右路军顿时失去了侧翼保护,成了深入敌后的孤军。
林威立刻调集之前被东征军左路和中路压制的部队,全方位朝黄埔教导团扑来,准备全歼这支学生军。
这日,蒋阶石夜不能寐,这年,他38岁,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也是此次东征右路军的总参谋长。
也就在这天,黄埔教导团与林威大军要一决死战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大军过境,林威军左路以抵达锦湖,右路驻扎在不远的庭湖,两军加起来超过一万人,还有一万多的增援部队朝在陆续赶来。
而东征的右路军驻扎在锦湖正面战线的,只有黄埔教导一团的1000学生军,粤军支援部队正在赶来的途中,黄埔教导二团在锦湖以南。
按短时间直投战场的兵力计算,黄埔军和林威军人数比例差不多是1:10,典型的以少打多。
蒋阶石知道,自己已无退路,此战一退,东征月余来的成果将全数化为泡影,陈瑞明的部队将重新获得喘息机会,然后继续威胁广州大本营的安全。
但如果要打,以黄埔两个教导团3000学生军的兵力,若被打败乃至全歼,那么黄埔军校苦心培育的精英将毁于一旦!
黄埔军校这四字,可能也将不负存在,不仅于此,失败后,广州各方势力都会重新抬头,整个根基也将全盘动摇。
饶是此,他还是痛定思痛,决定还是要打,连夜电联何应衾,下达指令:
“此战事关大局,必须要决一死战,后退者一律杀无赦!”
而就在前线黄埔子弟枕戈待旦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
孙重山在这一天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何不唏嘘,这位黄埔军校的缔造者,在自己的子弟兵即将进行决定命运的生死大战前,永远闭上了双眼。
临战失去领袖,对士气打击可想而知,于是,国民党中央向锦湖一线准备决战的黄埔子弟隐去了领袖去世的消息。
大战在即,秘不发丧。
兰亭序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