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锦湖战役正是拉开战幕。
先发起冲锋的,恰恰是人数占绝对劣势的黄埔教导一团,在团长何应衾的命令下,一营长率军向敌军正面发起冲锋!
白刃红光,至死方休。
片刻,稳住阵脚后,林威军确实经验老到,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发起反冲锋。
双方部队交织一起,血战到底。
由于黄埔教导团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于每个阵地上直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寡不敌众,伤亡直线上升。
饶是此,黄埔子弟,从营到排,都是长官带头冲锋,一营在营长的带领下甚至已经和敌人拼起了刺刀。
战况胶着中,林威军发现了教导一团的指挥部驻扎地---锦扈村。
于是,如潮水般的涌入的敌军,开始大举向村子四周猛攻。
负责拱卫锦扈村的一营一连拼死抵抗,一连长当场阵亡,副连负伤,排长,副排先后阵亡,全连军官,仅剩党代表,其余死伤殆尽。
事态紧急,何应衾赶忙抽调二营长率六连火速支援,但林威此时也摸清了团指挥部在村里的具体位置,加派重兵冒死突击。
永夜长漫,直到何应衾把手中最后的预备队四连顶了上去,却依旧抵挡不住敌人猛攻。
此刻,林威军已经逼近离指挥团部仅有几十米远的地方,蒋阶石本人甚至听到了敌军士兵“活捉蒋阶石”的呐喊。
关键时刻,蒋阶石抬手,轻拍着他的肩,目光坚定,胸怀成仁之心,语重心长的对他说
“应衾,事到如今,我们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败了,我们就一切都完了,再无希望返回广州了!革命将遭受重大挫折!”
“应衾,绝不辜负委座嘱托,盛年不重来,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
大争之世,非优即汰,崛起之时,不进则退。
何应衾下令吹起冲锋号,自己带头第一个冲了上去,甚至包括勤务兵,炊事班的伙夫在内的所有人,都拿上武器冲了出去。
门扉大破,村民四散,就在林威军冲进村子要活捉蒋阶石的时候,曹石的学兵连正好从其他地方调回,见战况危急,率60余士兵加入战斗,内外兼守,拼死阻击敌人,以保蒋阶石不落入敌军之手。
曹石等人的到来,虽暂时缓解了指挥所的危急局势,但到底是杯水车薪;好在肖靖远所属的炮兵连撤到团部指挥所附近,缓起了燃眉之急。
大炮原是黄埔学生军的优势所在,但在这场锦湖战役中,由于大炮使用次数过多,撞针过热而发软,统统成了哑炮,
蒋阶石并不知其由,盛怒下斥责肖靖远“你不是炮兵连长吗?炮都打不响!”
肖靖远闻言,并未心急,冲上前去亲自点炮。
大炮经过了一段时间冷却,撞针已然变硬,他一点火,一发炮弹呼啸而出,精准的落在了冲入村子的敌人中间,继而连发两炮,全部命中。
见此,心中燥郁渐消,蒋阶石一拍大腿,赞许的看着面前俊生,语气高昂,说了句“好!”
当场就将肖靖远提升为炮兵营长。
此前冲入村子的林威军忽然遭遇持续炮击,阵型大乱,加上前线何应衾为首的教导一团拼死反击,只能向后溃退。
这场从日晓为昼落的战斗,共经12小时。
教导一团伤亡过半,何应衾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天降神兵,粤军七旅和教导二团相继赶到并加入战斗,开始全面反攻
林威军虽在兵力上依旧占据优势,但是士气已经被完全摧垮,打到临夜,掉头撤退。
至此,锦湖血战以黄埔学生军的获胜而告终。
此战,亦让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东征态势上,锦湖一战击溃林威部,让陈瑞明最后反扑的希望破灭,在之后的战斗中几乎再没有形成有力反抗。
黄埔军校的学生通过这一战,不仅大大磨砺了自己的战斗经验,更是一举打出军威,巩固威信,对之后的北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支学生军获胜的关键原因在于这支军队是有信仰的。
黄埔军校建立之初,就将这副对联挂到了门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再加上国共合作建校,尤其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在黄埔军校读书,毕业从军的学生们,无论出身,地位,党派,都是以统一全国,振兴中华为目标,所以打起仗来能够勇往直前,以一当百。
这在当年只想着抢地盘的军阀部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
东征途中,黄埔军校官兵师生纪律严明,精神抖擞。
就在部队撤离锦湖之日,沿途两旁的老百姓,自发送水,送鸡蛋,送烤红薯,含泪挥别。
--------天下苦军阀久矣,战争打响后老百姓甚至会自发为黄埔学生军运送物资帮忙刺探情报。
蒋阶石也在锦湖战役获胜后,由衷的发出一句感慨:
”此战适当总理逝世之竖日,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起成也!”
兰亭序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