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风声鹤唳

【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 123
【含义】
鹤唳:鹤叫。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怀疑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自相惊扰。
【解析】
“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都表示惊慌疑惧。“风声鹤唳”用于由听觉引起的惊恐;“草木皆兵”用于由视觉引起的惊恐。
【常用】
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示例】
①张奚若《回忆辛亥革命》三:“我在光绪三十四年由陕西到上海时已剪掉了辫子,这次又是在风声鹤唳中经过北京,当然相当危险。”
②陈子谷《上饶集中营·炼狱杂记》:“这种风声鹤唳,疑神见鬼的事也不止一桩。”
【出处】
①《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姑娘从方才一个不得主意,此时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近义词】
①草木皆兵
②杯弓蛇影
【反义词】
①泰然自若
【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8⃣魂不附体

【拼音】
hún bù fù tǐ 123
【含义】
魂:灵魂;附:依附。灵魂脱离了肉体。形容惊恐万分,不能自主。
【示例】
①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二八回:“说着把枪端了起来,吴为才吓得魂不附体,‘卜通’跪下了。”
②吴强《堡垒》:“一看到把常二打得嘴巴出血的大洋马坐在这里,就心肝肠肺一齐颤抖起来,再遇到那股烈火,就立刻魂不附体了。”
【出处】
①《南史·徐嗣伯传》:“魂气飞越,不得复附体。”
②宋·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唬得两个魂不附体。”
【近义词】
①魂飞魄散
②失魂落魄
③魂不守舍
【反义词】
①神色自若
②处之泰然
③泰然自若
9⃣魂飞魄散

【拼音】
hún fēi pò sàn 123
【含义】
魂、魄:古人错误认为人的精神能离开形体而存在,称离开形体的精神为“魂”,称依附于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惊恐万状,不知如何是好。
【示例】
①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一三:“此言一出,吓得那些贵人魂飞魄散,于是央求医院派人把他们送到大西门外轮船码头,登上日本商船溜到汉口去了。”
②罗国士、刘迪华《黑水魂》:“这一箭既把他射得魂飞魄散,也将他从慌乱中射得清醒过来。”
【出处】
①宋·刘宰《鸦去鹊来篇》诗:“遂令着处听鸦鸣,魂飞魄散心如捣。”
②元·高文秀《啄木儿》套曲:“魂飞魄散,使我战兢兢。”
【近义词】
①魂不附体
②失魂落魄
【反义词】
①临危不惧
②泰然自若
③处之泰然
【另见】
①魂消魄散
②魄散魂飞
🔟魂飞天外

【拼音】
hún fēi tiān wài 123
【含义】
灵魂已飞上了天。形容受到惊吓,心里万分恐惧。也形容惊喜若狂,不能自主。
【示例】
①蔡东藩《明史演义》第五回:“德崖不是吴桢敌手,猛被抓住,充作护盾,抵挡众兵。惊得德崖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②沙陆墟《水浒三艳妇》:“两人正在议事,公人送来没头帖子数十张,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出处】
①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也。”
②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程宰客中荒凉,不意得了此味,真个魂飞天外,魄散九霄。实出望外,喜之如狂。”
【近义词】
①魂不守舍
②魂飞魄散
③失魂落魄
【反义词】
①安之若素
②泰然自若
1⃣1⃣鸡飞狗跳

【拼音】
jī fēi gǒu tiào 123
【含义】
形容因恐惧而引起的非常混乱的情景。
【示例】
茅盾《锻炼》二五:“王参议说的什么‘剩下没有逃走的老百姓多半形迹可疑’,什么‘只好把他们都赶走’等等语句,尽管平淡无奇,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像到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一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近义词】
①鸡犬不宁
②鸡飞狗叫
【反义词】
①鸡犬不惊
【另见】
①鸡飞狗走
1⃣2⃣噤若寒蝉

【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123
【含义】
噤:闭口,不作声。一声不响,像冷天的蝉。比喻不敢说话。
【示例】
①马识途《夜谭十记·禁烟记》:“这种千奇百怪的事,从此在公开的场合,大家都噤若寒蝉。”
②刘锡诚《郭祥性格琐谈》:“由于‘***’的毒害,使有些作者(也有些读者)一提到爱情描写就噤若寒蝉,谈虎色变。”
【出处】
①《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
②宋·张守《题锁树谏图后》:“尝怪士处明时,事贤主,履高位,噤如寒蝉,或至导谀以误国。”
【近义词】
①张口结舌
②钳口结舌
【反义词】
①畅所欲言
②口若悬河
【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颍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1⃣3⃣恇怯不前

【拼音】
kuāng qiè bù qián 123
【含义】
恇怯:恐惧畏缩。恐惧畏缩,不敢向前。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胆小
【出处】
《宋史·杨琼传》:“及闻清远之败,益恇怯不前。”
【近义词】
①畏缩不前
1⃣4⃣毛骨悚然

【拼音】
máo gǔ sǒng rán 123
【含义】
悚然:恐惧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感到极其恐惧。
【解析】
“毛骨悚然”和“胆战心惊”都含有恐惧、害怕的意思。“毛骨悚然”语义较重,偏重于恐惧;“胆战心惊”语义较轻,偏重于害怕。
【示例】
①***《我的童年》第一篇六:“路上黑森森的林木都好像活着的魔鬼一样向你袭来,只是使你毛骨悚然。”
②巴金《秋》四六:“他走过天井里,忽然觉得枚就在身边对他讲话,他吃惊地掉头回顾,有点毛骨悚然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近义词】
①胆战心惊
②不寒而栗
【反义词】
①无所畏惧
【另见】
①毛骨耸然
②毛骨竦然
③毛发悚然
1⃣5⃣面如死灰

【拼音】
miàn rú sǐ huī 123
【含义】
面:脸。脸色如同灰土一样
【用法】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人的脸色差
【示例】
王朔《枉然不供》:“任北海面如死灰:‘您什么意思?’”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荆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
【近义词】
①面若死灰
成语大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