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井对于每一个老吴江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这座坐落在中山路和流虹路交叉口的三口水井,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直到解放前,这三口水井还在发挥着作用,成为附近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
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对太湖进行过治理,但是太湖水患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治理。每到汛期,太湖洪水仍旧泛滥,侵入吴江县城。大灾过后,生活所用之水中常常掺杂着泥土,根本无法饮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1531年,吴江籍进士吴山以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宪衔巡抚河南。虽远在河南,却心系桑梓,他在第二年出资雇佣了一批工匠,在吴江祖宅的西南开凿出三口水井,以方便居民用水。水井打得很深,井水清澈见底。一时间,取水的乡里居民络绎不绝,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三口井紧挨,中轴线呈三角形,故被后世称之为“三角井”。吴山这一善举,深受周边民众的拥戴。二年后,湖北罗田进士张明道就任吴江知县,听说了吴山的善举,便写了一篇赞扬吴山善举的文章,并将井名取名为“怀德井”,寓意为饮水思源、德流于后。
水井因为年久,有所损坏。到了1580年,吴山的孙子吴承恩对水井进行了修浚,并在水井周边建了一座亭子,以供路人休息。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井边的亭子倒塌,最终消失在了历史中。然而吴承恩的这个善举,却记在了吴江人的心理。亭子建好之时,时任刑部主事的吴江进士马贯将修亭子的事记录了下来。后来,清朝人在编纂《乾隆吴江县志》时,也把这件事记录在了地方志中,以流传后世。
民国的松陵老人费善庆先生在《垂虹杂咏》中也有一首诗,对这三口井也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之情:“三角栏存水不波,当年怀德意云何。后贤若步柳塘武,浚井还将旧德歌。”
3
吴山、吴承恩祖孙能有这样的善举,与他们的家族教育是分不开的。吴山的祖父,就是“千里寻母”故事的主人翁——吴孝子吴璋。松陵西门外的孝母坟,便是这一故事的真实演绎。
吴璋墓志铭
吴山的父亲吴洪,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吴山和两个弟弟吴岩和吴山,更是创造了“一代三进士”的佳绩。从吴洪到吴燕绍,这个家族共传了十五代人,涌现出了十五位进士、十九位举人(这个数字除去以上十五位进士),成为吴江著名的名门望族。
这个家族不仅有孝道、有造福乡里的善心,还有忠义。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在江南一带大肆烧杀抢掠,生灵涂炭。这个家族的成员——吴昜,扯起了反清的大旗,与清兵在太湖展开了大战,表现出了荡气回肠的忠义侠骨,为后世所铭记。
2005年,怀德井被当时的吴江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砌栏杆,置碑纪念。2014年,怀德井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标符号,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