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又名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名人明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公元1634年,明代杰出画家张宏所绘《栖霞山图》描绘了明朝时期南京近郊的栖霞山风貌。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
栖霞山有三峰,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栖霞山的地学内涵极为丰富,古生物化石众多,是许多地学名称的命名地,被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教科书”。
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为众寺之首。《栖霞寺修造记》云:“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昔时山间盛产甘草、野参、当归等养生滋补中草药,皆有摄生之效,故俗称摄山;又因整个摄山自主峰以降,形如雨伞,亦名伞山。
明永乐、万历二帝南巡时,都曾游历此山。地方官府还在寺后中峰建行宫,为万历驻跸之所。
1634年,明代画家张宏以栖霞山为画题,创作了一幅《栖霞山图》,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栖霞山图》是明朝时期栖霞山的唯一历史影像资料,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皆受严重破坏。清末民初,宗仰禅师重建。
1949年后,南京市人民政府重视栖霞山风景资源开发,开始对原有林抚育管理,并在可林地植树造林,树种以马尾松、黑松、刺槐为主。“文革”期间,抚育与造林被迫停止。
1956年辟栖霞山为寺庙园林,成立栖霞山管理处,随之修缮寺殿庙宇、亭台楼阁,绿化方丈庭院。
195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
1963年7月27日,栖霞山管理处与栖霞寺签订协议,栖霞山产权归栖霞山管理处,管理处每年补贴寺庙7000元。“文革”期间,寺庙被作为华东煤炭勘探队四营驻地。山上停止植树,原有林地亦缺少抚育管理,致使山林荒芜,寺庙与山亭颓废。
1972年,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建调频台于山顶,山峰被削平约10米高度。
1978年后,每年继续造林,1979年与1980年从青岛、北京、庐山购进黄栌、火炬槭树种,自繁苗木以增加红叶树的品种和数量。虎山南坡叠浪岩,由于水土难保持,是唯一光秃山坡,连年植树不见树,职工采取黑松小苗带土球带水移栽提高存活率。
1979年后,栖霞寺开始修复,整修工程于1980年10月竣工,并移交佛教协会管理。
1981年,开始继续每年补贴寺院7000元。
1983年4月,新评“金陵四十景”中有“栖霞丹枫”景名。
1986年5月21日,市政府决定,将大门至千佛崖畅观亭,两侧以山沟为界,面积约7公顷的景区,划交栖霞寺管理。
1988年始,又改造平山头矿区13.3公顷刺槐林,栽植枫香、火炬槭等红叶树3万余株。
1989年,桃花涧、霜红苑、景致岗植红枫、鸡爪槭1.4万株。
1990年,红叶林建成。山林经精心养护,保持了原有栖霞丹枫满山岗胜景。栖霞寺前的园林布景有开阔的草坪,有古干盘曲的紫藤,有近百年的翠柏绿荫,也有50年树龄的大枫香。红叶园“霜红苑”,配植四时红叶花木,四季皆能观赏栖霞丹枫景观。
2009年,南京栖霞山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0年12月,栖霞山森林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
2012年,入选由金陵晚报主办的“新金陵四十八景”。
赏景色品味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