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全国。 面对亘古未有的大一统江山, 秦始皇建立了全新的制度。
为了体现宏伟的功业, 他以“皇帝”取代“秦王”,自称“始皇 帝” , 并且废除谥法,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 后世子孙以二世、 三世 为皇帝称号。
五德轮回中, 秦国属于水德。 秦始皇让所有官员都穿黑色衣服, 城墙上悬挂黑色旗帜, 物品规格以“六”为标准——六寸冠、 六尺道 路、 六匹马拉车。 一切都是新的, 一切都需要和旧时代切割。
其他人没有如此宏大的气魄, 他们觉得某些旧时代的东西有必要 保留。 丞相王绾说:“燕、 齐、 楚国太远了,不如分封藩王吧。” 王 绾的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 因为秦国实在太特别了, 一点儿都不 符合成功学的标准, 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 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们心 里也没底。
秦始皇的本意是不分封, 但是大臣的意见如此统一, 自己总不能 亲自下场和官员对骂吧, 就让大臣讨论一下。 大臣们纷纷称赞王绾, 只有一个人例外, 他就是廷尉李斯。
李斯说:“周朝倒是分封子弟, 可是血脉关系疏远后照样打仗,也没什么用。 如今好不容易统一, 要不就算了吧。
秦始皇等的就是这句话, 于是,他马上站出来说: “李斯说得 对,我们不要分封。” 一锤定音
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似乎只是君臣之间的一次开会讨 论。 实际上, 这件事透露出一个问题: 很多大臣不认同以法家为主导 的新制度, 反而认同旧时代的旧制度。换句话说, 他们并不认同秦始 皇的变革。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 秦始皇和李斯已经摆平了。可平静的 湖面之下依然暗流汹涌, 并且在某种程度上, 秦帝国也因此而分裂。 其实后面的很多事情, 都与此有关。
公元前213年, 暗流涌现。 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 请朝廷大臣 吃饭。 大家吃好喝好, 玩得很开心。 仆射周青臣称赞道: “秦国当年 又穷又弱, 还是陛下厉害, 带领我们打败关东诸侯, 才有了富强的秦 国, 为陛下庆贺。
秦始皇仰天长笑, 脸上的皱纹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 博士淳于越 却出来唱反调: “当年的周朝有诸侯国作为帮手, 陛下的儿子却是匹 夫, 如果有大臣谋反, 该怎么办呢?
还是开国时的议题, 大家都没有忘记, 只要有机会, 他们就会谋 求表达自己的主张。 那么, 秦始皇对这个议题是什么心理呢?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 秦国就没有实封的说 法, 而是力求大权集中于朝廷, 充分调动资源来兼并诸侯。这是一种 法家思潮, 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秦始皇就是朝廷集权的支持者, 他 想把这套模式运用到天下, 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帝国。
新帝国不仅统一土地, 也统一了文字、 度量衡、 道路, 让天下的 文化、 贸易、 交流都没有任何障碍。 软件和硬件都得到统一, 才叫大 一统。 而且没有诸侯国的存在, 连百年后的潜在隐患都消除了。
这么好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想不通。那时他已 经47岁了, 在那个年代属于快要正常死亡的年龄, 眼看时间不多了, 自己毕生理想却依然不能实现。 如果把收尾工程交给下一代, 他们能 行吗? 秦始皇不由得有些焦虑。 他想在有生之年让理想落地, 再不济 也得打好基础, 让下一代沿着他的道路前进。 如果重新回到旧时代的 老路上, 他认为自己就是历史罪人。
秦始皇的格局很大, 他已经看清了时代的走向。 他知道以后是大 一统的时代, 过去的分封已经落伍。 在地广人稀的周朝, 诸侯国可以 安分几百年, 可人口繁盛的秦帝国, 他们又能安分几年?
更何况, 希望分封的人有私心。 他们要求分封只是借口, 是用来 撕开法家大一统铁幕的借口, 其真实目的是通过分封制引入儒家, 重 新改造秦帝国。 而经过改造的秦帝国, 只会是周朝的翻版。 什么变 法、 耕战、 统一……全部都将成为镜花水月, 春秋战国的一切探索, 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秦国战士的鲜血也白流了。
所以分封事小, 背后的图谋甚大。 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或许淳、 于越、 王绾根本没有这种心思, 他们只是觉得新物种太陌生, 想遵循 历史惯性而已。 可秦始皇推断出日后的变化, 他绝不允许有人开历史 倒车。 那就趁自己的身体还可以, 用最后的时间做最后的搏斗吧。
和秦始皇一起战斗的依然是李斯。 那时, 他已经成为丞相。 他站 出来反驳淳于越: “陛下创建大业不是你们能理解的, 再说三皇五帝 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根本没有可比性。 时移事异, 什么年代做什么 事。
“如今的学者都喜欢厚古薄今, 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一定要禁 止, 不能让他们妄议朝政。
“除了 《秦记》 , 其他诸侯国的史书都烧掉, 不是专门的学者, 也绝不允许私藏诗书, 只留下医学和种地、 植树的技术类书籍。”
秦始皇说:“照办。 ”这就是焚书事件
皇帝和丞相亲自下场, 进行了一场文化清理运动, 他们希望在文 化领域也能实现大一统。
他们只留下秦国史书, 其他的诸子百家和诗书, 只能在咸阳图书 馆存一套, 民间好好生产就行。 站在秦始皇和李斯的立场, 可以理 解。
如果不消除人们心中分裂的种子, 大一统始终流于表面, 只要有 合适的机会, 帝国就将重新面临分裂的危险。 而学者妄议朝政, 则会 消解朝廷的声音。 民间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 不可能看清时代的转折 点,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一旦学者用利益煽风点火, 百姓很可能就会站在朝廷的对立面。
为了朝廷大计, 他们只能让学者闭嘴。 不仅不允许乱说话, 连书 都不能看, 这样一来就彻底消除了文化界的不安定因素, 等下一代人 成长起来, 帝国的新制度就落地了。
如果百姓想学习法令, 也要以吏为师。 他们学习法令之后, 可以 帮助官府治理地方, 也可以成为干部队伍的后备军, 大大扩充帝国的 执政基础。
这些就是秦始皇和李斯的想法。谈不上好, 也谈不上坏, 只是在 特定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做出的选择。
当然, 天下的书也不是都烧了。所有经典书籍都在咸阳有备份, 只是随着项羽焚烧咸阳, 那些书籍也全部付之一炬。 “大火三月不 熄” , 飘荡着一股竹简味儿。
在帝制国家中, 有一个特点是家国一体, 朕即天下, 天下即朕。
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 导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帝国产生影 响, 不论歌颂或者批评, 凡是涉及皇帝, 就会涉及全国。
周朝不是这样的。 周朝是分封制, 诸侯国之下又有拥有城池的士 大夫。 如果百姓不满意, 只会反对士大夫, 根本不会找国君的麻烦。 士大夫有意见, 才会向国君申诉。 这样的层级管理, 让周天子高高坐 在王座上, 既不用管天下事, 天下也没人理他。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 所有的麻烦, 都在士大夫的层级消化。
所有的麻烦, 都在士大夫的层级消化。 可秦帝国不一样。 所有的官员都是秦始皇派出去的, 那么闯祸之 后, 当然是秦始皇来扛。
如果秦始皇做错事情, 直接受批评的也是他。 但皇帝不能被批 评。 由于大权在握, 皇帝就是国家的形象代言人, 如果皇帝受到批 评, 岂不是国家也有问题?
家国一体, 需要皇帝成为圣人。 秦始皇是圣人, 也是人。 他希望 能够长生不死, 于是就让术士炼仙丹、 找仙药, 为此耗费了大量人 力、 物力。 可找了很多年, 依然没有找到。
这件事本来就不可信, 术士只是编故事向秦始皇骗取财富和地 位, 眼看谎言要被戳破, 有两个术士就跑了。 他们在逃跑之前还吐 槽: “始皇帝太过分了, 大权独揽不给别人机会, 这样的人怎么配长 生呢? ” 这就属于不但骗秦始皇的钱, 还骂秦始皇是傻子。
事情传到秦始皇的耳中, 他顿时感觉自己被人羞辱了。他说了一 句话: “今乃诽谤我, 以重吾不德也。 ” 这句话才是秦始皇的心声, 你仔细品。 他心疼的不是钱, 而是被术士诽谤, 让自己的名声受损。 皇帝无德, 那秦帝国算什么?时间久了, 人心就会动摇。
于是, 秦始皇派人审核咸阳的“诸生”, 包括术士、 学者、 学生 等, 最后查出诽谤过皇帝的有460多人。 为了惩戒后世, 他们被坑杀于 咸阳。 所谓的“坑儒”不是坑杀儒生, 而是诽谤秦始皇的人, 其内核 则是家国一体的帝制禁脔 ,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维护大一统的手段。
秦始皇怎么都不会想到, 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 居然也是另一条 路线的人。 本来希望下一代能够坚定地走下去, 等到成长于新时代的 年轻人成为主流, 也就没有人会怀念战国诸侯的年代。 可接班人被和 平演变了。 扶苏说: “诸生都是孔子的门徒, 陛下却严惩, 天下人怎 么会安心呢?”
扶苏不知道老父亲要干什么, 于是他被派往上郡, 做蒙恬的监 军。 从此以后, 扶苏就不再是帝国的接班人, 而是失去宠爱的皇子。
新的接班人在两年后出现。那年, 50岁的秦始皇出巡, 丞相李斯 陪同, 少子胡亥也想出去见见世面, 秦始皇答应了。
既然可以跟随在父亲身边, 可能平时也颇受宠爱, 不然的话, 也 不可能在秦始皇面前撒娇。
胡亥希望跟着父亲见见世面, 或许秦始皇也在刻意培养胡亥。 他 有那么多儿子, 为什么宠爱胡亥?因为胡亥的学历和专业。 胡亥是跟 随赵高学习狱法的, 相当于法律专业中的监狱法, 属于秦国最根正苗 红的专业。
一般来说, 学生不会违反本专业的知识。 即便别人再怎么吐槽, 那也是自己的“亲娘”, 只能自己骂, 不能别人说。 而且胡亥是年轻 人, 具备可塑性。 他还没有成熟定性的世界观,也没有被分封的旧思 想污染, 秦始皇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 或许在他心中, 胡亥才是合适的接班人。
最终秦始皇死在沙丘, 再也没回到咸阳。 李斯和赵高替他写下遗 诏, 立胡亥为太子, 并赐死蒙恬和扶苏。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 官场沉 浮多年的李斯是老油条, 怎么可能被资历尚浅的赵高欺骗呢?答案只 能是, 李斯也看中了胡亥。
李斯和秦始皇都希望法律专业出身的胡亥能坚守法家, 把大一统 的宏大事业进行到底。 但他们都不会想到, 年轻的胡亥居然不成器。
世事如此诡异。 秦始皇希望大一统要坚持, 法家不能输, 胡亥要 成器, 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 李斯心心念念的功成名就, 也没有圆满 的结局, 一把鬼头刀斩断了他的所有幻想, 只能看着黄狗和故乡逐渐 远去。
赵高想要的权势滔天, 却输给了子婴的伪装。 子婴多么渴望重振 江山, 却不得不亲眼看着刘邦兵临城下。 他只能带着玉玺素服跪迎, 宣告江山易主。
这真是一场活脱脱的悲剧。
历史的声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