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正月,当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后,挥师东进,进攻北京时。摆在崇祯皇帝面前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南下到南京这条路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但是随着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军攻克北京后,崇祯在煤山,自缢而死。后世的人们就一直对崇祯皇帝没南下南京,而感到不解。那为什么崇祯皇帝会选择以身殉国,这种方式了?
奇葩的皇帝加上奇葩的大臣
其实一开始,崇祯不是没想过南迁,当时朱棣迁都,在南京备份了一套政府班子,也有预防出现如今这种情况的意思。
可是崇祯最后怎么就没走了,其实他是想让大臣劝谏他南迁,不得已后,他才顺势答应下来。大臣们也都明白他的心思,可是就是不说。于是等到李自成都到了北京城下了,他还没想好要不要南下。
当时有个大臣叫李明睿,他向崇祯提出南迁,他说李自成的军队马上就要打来了,京城周边已经没有军队了。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然后讲了一通大道理,举了一堆例子。崇祯皇帝动心了,跟李明睿一直谈到了深夜。之后,崇祯皇帝就把和李明睿谈的南迁计划在朝堂上说了出来,让群臣给个意见,大臣们坚决反对,陈演等人还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其实朝堂的大臣这些年已经将资产都放在了北京周边,他们想的是如果跟着皇帝去了南京,那自己这些年攒的身家不是就没了,到了南京,自己一个外人怎么能在地头蛇身上抢的到好处。就算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了,我们还可以投降,李自成要当皇帝还是要用我们的,说不一定还能加官进爵了。看到大明王朝气运已尽的他们必须要为自己谋取一条生路,跟随崇祯帝南下,百害而无一利。
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正是因为这个性格,也使他成为他不肯南下的原因之一。
大明朝自朱棣迁都到北京后,之前的首都南京也没丢弃,用它作为了北京的备份,南京有着和北京一样的一套政府班子,而历任南京政府班子的人员,一般都是由一些犯事的官员,和皇帝看不上眼的大臣,来充当的。到南京任职,基本上就意味着政治仕途的无望。所以这些官员,或多或少都会对崇祯皇帝有所怨言,因此就算逃到南京,也不能保证那些官员对自己的命令是否会阳奉阴违,也未可知。
在军队方面,南方的“江北四镇”在崇祯年间已经开始尾大不掉了,以左良玉等为首的将领更是嚣张跋扈、不服朝廷旨意,在崇祯皇帝发出的勤王旨意,置之不理,要求崇祯给够好处才肯出兵。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明史·左良玉传》
所以崇祯觉得,自己到了南方,这些军队是否能听自己的调动,甚至更严重的是,如果南方文武官员来一个“挟天子”自己只能默认这个事实。因此本着多疑对于南方文武官员的不信任,崇祯只能选择死守北京。
寄希望于各地勤王大军
虽然在明末,明军对各地对农民起义的战争上,接连在打败仗,使得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不堪负重、摇摇欲坠了,但是各地还是有不少军队。如,当时大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关宁铁骑”、南方还有“江北四镇”等可用之军。
对全国各地的军队发出勤王旨意后,皇帝就眼巴巴的盼星星月亮的等。等着各路勤王大军能及时赶到。
正常情况下,虽然南方“江北四镇”路途遥远,不一定能及时赶到,但是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应该能够赶到啊,李自成军队从西安出发向着北京而来,沿途还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走了三个多月才到北京城下,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却神奇般的没有出现。在这几个月里吴三桂是故意不救崇祯也好、是“冲冠一路为红颜”也罢,总之是崇祯双眼盼出了血,也没盼到救兵。
结语
崇祯帝之所以没有南迁,一方面是他寄希望于朝臣们能主动提出南迁,但他没想到的是,大臣们不想南迁。另一方面因为自己错估了当前的形式,认为自己还拥有与李自成一决雌雄的资本,既于各地的勤王军队能及时赶到。
但他自死后也没明白,大明亡国不只是大臣的问题,其更大的责任是出在他这个皇帝的身上。
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