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一个星期二上午11点,我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研究组的会议室,坐在我平时的位置上。我的同事陆陆续续走进来。我和其中一个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事聊了聊各自的研究进展,她告诉我她的小鼠吃深海鱼油还没有明显的抗精神病效果,我告诉她我的程序又出错了,需要从流程的开头重新跑数据。互相吐槽一番之后,我们又夸赞了对方的衣服很好看。这时,大老板走了进来。
我们每次开会都用英语交流,当时英语水平不太好的我每次发言前都要反复打腹稿,把要说的词都回忆清楚,唯恐报告的时候突然忘了一些词该怎么用英文表达。
老板照例先和大家闲聊她这一周来的见闻,接着大家开始汇报工作。就在这时,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脏猛跳了两下。我一阵慌乱:不会是得心脏病了吧?右手赶紧搭在左手腕上开始给自己“把脉”。我尽量表现得淡定,但其实我看着老板的嘴一张一合,完全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只觉得周围的世界在发出嗡嗡声并迅速地向外退去,我的手心也沁出了薄薄的一层汗。我感到自己心跳很快,就这样大概过了三五分钟,心跳渐渐慢下来了,一切似乎又恢复了正常。
类似的事情在三个月内反复发生了六七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直到有一天我半夜12点躺到床上,迷迷糊糊正准备入睡的时候,心跳突然加速到每分钟140次,怎么也慢不下来。我赶紧叫上室友打车去香港玛丽医院看急诊。急诊室里排队就诊的人很多,护士遇到心脏问题不敢马虎,优先给我做了包括心电图在内的各种检查。检查结果是:除了心跳快,其他指标都正常。于是,我的优先程度也从加急降到了取号候诊。坐在候诊大厅等待的空当,室友上网查了一下,抬头说道:“你不会是惊恐发作吧?”我接过手机一看各种症状,还真是!说来好笑,从那天以后,我就再也没犯过这种毛病了。
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的一种,即焦虑的急性发作。我得惊恐发作的原因可能是读博士期间学业压力比较大,又需要适应香港当地的文化和语言,各方面的压力持续时间很长,渐渐地影响了我的身体和大脑的生理平衡,“突然”就引发了惊恐发作。
焦虑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都不太一样。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可能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学生时代有升学的焦虑,毕业时有找工作的焦虑,工作了有工资待遇和同事关系的焦虑,结了婚有家人关系的焦虑,看到周围人收入高又焦虑起换工作的事,看到周围人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又焦虑自己没时间“做自己”。总而言之,生活中的任何事都会让人如临大敌。很多时候,一些人的焦虑甚至变成了没有具体焦虑对象的一种常态。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混淆焦虑和恐惧,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其中的区别主要来自威胁是否在场,以及情绪反应持续的时间。恐惧反应通常是在感知到了确定在场的威胁后发生,比如5分钟后的考试或者近在眼前的地震海啸,一旦这个威胁消失了,恐惧就会即刻减少;相反,焦虑反应则常常来自遥远的或者不确定的威胁,持续的时间比恐惧久得多,感受到的情绪也和实际的威胁不成正比。
了解大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