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也在黄河边上,去年、前年都发生过蝗灾。去年冬天大梁、归德府等地都归顺平王后,有人给平王献书,言中原蝗灾多发生在黄河下游地区,概因黄河时而干涸,时而溢水,为蝗虫孳生提供了温床,这些地区当为蝗虫防治的重点地区,他有方法可灭蝗,减轻蝗灾。他去年已在归德府局部试点,有效,有归德府虞城县县令盖章为信。但因试点范围小,有他处蝗虫不断飞来,所以效果不显著。如果能整个下游地区联合治理,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平王准了这人的提议,于是这人便带着帮手从归德府向西,各个地方宣传发放抗蝗手册,带领民众,一起治理蝗患。有平王的支持,各地官府也都积极配合这人。
所以当平王的大军临近大梁地界时,见到不少百姓正在割河沟坑塘旁、低洼积水处的水草,清除蝗虫的产卵场所;检查哪里有成行的松土(这是虫卵发育成幼虫造成的),发现有成行松土后就用火在上面焚烧,火烧不便的,则撒上生石灰撒上再浇水,这样也能烧死蝗虫卵,还有的人用铁锨、榔头或拍或捶,直接用外力杀死蝗虫卵。
而那些虫卵已经孵化,变成小蚂蚱的,农民就挖沟扑打,或赶来鸡、鸭、鹅,让它们啄着吃的。还有不少小孩子也一起捉蚂蚱,捉了烤着吃。
百姓还根据手册指示,将草木灰、熟石灰等筛成细末,撒在庄稼上,这样蝗虫就不会再吃这些庄稼。
而官府,在蝗虫成虫后,安排人去各地收购蝗虫,鼓励民众扑打。官府还鼓励农民种植蝗虫不吃的芋、桑、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农作物。
梅襄不懂蝗害治理,但是看着农民在那个治蝗专家的指导下,用各种方法综合灭蝗,觉得那人挺厉害的,但愿他的方法真的有用。
但是黄河下游不仅有蝗灾,还有水患。黄河中游基本上是下切峡谷河道,只能沿峡谷而流,水流较急,但过了桃花峪,却是一片坦途,肆意横流。而且平原之地,高度落差小,水流缓慢,中游的黄土高原又土质疏松,环境破坏,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到下游水流缓慢时便沉积在河床,长年累月,淤积严重。而到山东时,山东中部是丘陵区,有泰山在哪里镇着,河水也没有往上流的道理,于是黄河便在河南、鲁西之地肆意流淌,多次爆发严重水患。
黄河这个情况,如果放任不管,泥沙淤积多了,便会溢出原河道,从而改道,历史上商朝五次迁都,都是因为黄河改道。如果要管,挖深河堤不现实,毕竟泥沙量太大,挖的没有沉积得快,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那么也就只能筑堤。但是筑堤后泥沙依然会继续淤积,越积越多,慢慢河床渐达坝顶,随时有决堤的风险,只能再加高堤坝,然后再淤积、再加坝……哪天来个大洪水,堤坝不堪重负,黄河决堤,河水淹没市镇农田,城毁人亡。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大梁,大梁因为黄河多次溃堤,多次毁城,所以现在的大梁城下,还有历朝历代好几层大梁城,可谓是城摞城,叠压了五六层。
大荣朝前期,黄河夺淮入海,从兰阳一路东南而去,经彭城、淮阴,再折向东,流入黄海,多次发生洪涝灾害。曾经有位叫潘季驯的人,采用束水冲砂的办法治理黄河。他带领人在黄河下游修建双重堤坝,内层修缕堤,外层修遥堤。再加高加长高家堰,将淮河水蓄成一个洪泽湖(洪泽湖以前只是很小的几个天然湖),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河道。这本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意之举,但是却败在了一个可笑的事情上——荣祖陵。荣成祖的爷爷葬在泗州,而泗州城正在洪泽湖的范围内。荣朝的皇帝怎么可能允许水淹祖陵,于是潘季驯功亏一篑。
可是黄河才不管你天子不天子的,依然在流淌,雨水多时便泛滥。这几年干旱还好,稍微哪年雨水多点,又要泛滥。
黄河下游都是大平原,是粮食重要产地,人口、城镇众多,不可能放任不管,于是在大梁、归德府、彭城都归顺平王后,对黄河的治理也纳上日程,有能人志士上书献策请愿前去治理黄河。
平王说,一城之地岂有四省之地重要,一家之人岂有全国之人重要,下令将泗州祖陵迁至另一风水宝地,开始继续潘季驯未了的工程,继续治理黄河。
有不少官员出来反对,大意是那是祖坟,龙脉生发之地,挖掘迁徙会破坏风水,祖先再也不能庇佑子孙。
平王直接反驳,如果不是因为忌讳这些,那黄河哪会泛滥这么多年,浪费那么多财力人力?我的先祖若知道了,也会良心难安吧。是不是因为这样才没有继续庇佑我们,而让蛮夷入关破了京城?我们此时再不悔改,等着真的亡国灭族吗?
平王都这样说了,谁还敢再反对,于是去年冬季官府开始组织人手加固黄河大堤,筑高高家堰,还有顺带修引黄灌溉工程,治黄行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虽然官府安排百姓治水服徭役没有钱,但是管吃住,很多被旱灾和蝗害坑惨了的百姓反倒靠徭役在这个冬天保住了性命,甚至有些妇女女扮男装跟着筑河堤以求一份温饱。官府发现后,另组一支女子队伍,与男子分开干活和安置,以免这些妇女被欺辱。
青壮年劳动力都去修黄河,百姓有活干,有饭吃,自然没有人作乱,就算有人想作乱,也拉不到人。这倒是个意外之喜。
治黄工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在临近春耕时活动结束,待冬天农闲时再继续。
治蝗、治黄这些措施下来,加上平王的那些均田令之类,无论是原地区,还是新归顺地区,百姓都大呼平王贤明!平王地盘上的百姓,空前地团结。
那些来大梁和彭城会师的大军,看到平王治理的区域,人心如此安定,不少人着实钦佩。在乱成一锅粥、天灾人祸不断的日子里,这里简直安定得不像话。
大军汇合后,在中路军各路豪杰中,梅襄还见到两个女将军,长相或清秀或明艳,但都一身干练洒脱之气,身手也很是了得,一般士兵,压根不是她们的对手,就算是将领,能打过他们的,据说也不多。
这两个女将军,分别带着带着两三个亲兵,也都是女孩子,跟他们将军一样,皮肤都被风吹雨打弄得又黑又糙。但梅襄很羡慕她们,看着她们,她想起现代阅兵仪式上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那种健康的、矫健的美,也是一种美。那些亲兵身手也都挺好。想想也是,能在男人堆里不被欺负的,那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梅襄看看自己的细胳膊细腿,哎,她决定从这天开始,每天再加强跑步锻炼,练就一副好身板,这样至少有点底气抵抗瘟疫,省得被累病了。
梅襄这么心血一来潮,林深就遭殃了。林深本来就不是特勤快的人,每天还要陪着梅襄绕着营帐跑圈圈。现在倒好,跑圈还要加量。不过后来看到其他大夫因为体力不支被累晕时,林深终于理解梅襄的苦心,不再在心里抱怨她闲不住。
说起来,跑圈圈这个事,林深跟梅襄抱怨过不止一次,每天查验军中疫情已经够累的了,你就不能歇一会儿。每次梅襄不但不接受林深的抱怨,还会趁机检查他的工作,每次检查就能查出问题来。林深干活,还是像他以前在田里锄草一样,粗,粗得梅襄恨不得重新替他干一遍。好在负责防疫的大夫不止林深一位,才没出漏子。这么整了几次,林深再也不敢当面抱怨梅襄,同时,干活也细心了不少。林深不是不上心,就是性格使然,就像梅襄,干活细,也是性格使然。
林深见梅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