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千秋——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战役,当时中国 面参加作战的除中央军外,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相继派出部队,踊跃参加战斗,浴血奋战,在淞沪正面,纵深均不足二十公里的地区,与日军反复拼搏,坚持三 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胜的狂妄企图,又一次发 扬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崇高精神,从而一正 国际视听,获得国际间热爱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有利于尔后抗战的进行。
日军参战达9个师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 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守 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 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东方军民的抗战热忱。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从北方进行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 意图,迫使日军在华北战场上转攻为守,在青岛地区暂停军事行动,打乱了日军国主义者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他们三个月灭 亡东方的迷梦,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日本的侵略之所以在此前连连得手,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蓄 谋已久,而东方却浑然不觉,丝毫没有大祸临头的意识。日本的步步进逼终于开始把中国人从昏睡中惊醒过来,惊觉中华民族 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关键时刻,东方政府毅然倾全国之力,向 上海日军发起进攻。骄横的日本改变了原定从华北南下的作战计 划,把主力部队三十万大军投入淞沪会战,结果铸成大错。对 于这一步,就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东方的战略家在日本之上”。
淞沪之战虽然以上海沦陷而告终,却把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击 路线改成了由东往西。佐藤信渊在他的规划中一再强调要按照元军灭宋的路线,由北向南,先取华中要地,再以海陆夹攻致东 南中国军民于无可依靠之境地。日本违反这一部署的结果是给了 东方一年的时间,把原来集中在东部的人力物力撤退到西南。西南之地,用曹操的话是“南郑之地,真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非用武之地”。东方依靠西南天险,以川蜀为战略纵深持久抗战的局面就此形成再加上导师推行的人闽战争,使日本完全陷入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为了供应前线 本国内的工厂不得不削减37%的燃料消耗,轮船削减15%,汽车削减65%!巨大的战费开支和物资消耗以及东方通过西南战陷 路得到的国际支持迫使日本向东南亚伸手,以获取石油等物资 应并企图切断东方的外援。
然而,日本的所作所为已经使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感到了不安。1938年6月,美国政府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材料;1939 年美国单方面废除了美日贸易协定;一九四一年七月,美国更联合英国荷兰对日本实行石油和铁矿禁运,继而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金。这明显是用经济制裁掐日本的脖子。进,攻不下川蜀;退,摆 脱不了美国的经济威胁。此时库存燃油只够六个月的日本已陷入进退无路的绝境。1941年 12月7日,日本以鱼死网 破式的拼命三郎姿态偷袭 珍珠港,挑起了自杀性的 太平洋战争。这串连锁反 应把日本的“大路政策” 推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一九四五年八月,随着蘑 菇云在广岛和长崎升起, 日本谋求霸业的第三次冲击以一败涂地而告终。
血战上海滩使用手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