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由周武王姬发创建,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朝代。 周朝自建国共立32代37王,统治791年。周武王时期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维系社会秩序,后由盛转衰,历经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建立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最后被秦国统一。周朝是奴隶社会集大成者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变的重要时期。
主要民族
华夏族
主要城市
商丘宛丘营丘曲阜郢朝歌陶
货币
贝币、刀币、布币
时间
约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帝王
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等
都城
镐京 雒邑
所属时期
周朝
开创者
周武王姬发
周人起源
黄帝曾孙帝喾
外文名
The Zhou Dynasty
中文名
周朝
收起
国号简介
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人早先并无“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他们居住稳定,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历史发展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 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2]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3]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而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
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