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曾有,孟子这一哲学思想大家,他继承并融合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及其内涵,大力宣扬“仁政”这一核心思想理念,并多次向齐宣王阐述“仁政与王道”这一思想理念,劝说他施行“仁政”。而这,便是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题。
于我而言,这一来源于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主张,固然是存在着一些可借鉴、可吸收、可利用的地方,但世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着两面性的,同如一枚小小的硬币,既有正面,又有反面。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哪怕是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也难免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那我们不妨就此进行一番简述与浅析罢。
“施仁政,行王道”,说白了,就是要向基层的老百姓给予仁爱,向基层的人民大众给予恩惠,让他们感受到仁义和温暖,久而久之,大众自然就团结起来了,民心也自然就汇聚起来了。那么,对于一个搞政治的人来说,就是刑法条规要放得宽松些,方针政策要搞得惠民些,苛捐杂税要收得少许些,这样一来,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会幸福快乐些。这倒是很合乎道德的,五千年来,哪个王候将相、皇侯将相不是依靠着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一路发展下来的。
例如汉朝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当时,汉朝刚刚建立,急需时间重新调整,重建家园。而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便下发了“休养生息”政策方针,其中包括“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减免徭役及兵役”等一系列举措。“休养生息”政策的出台,使老百姓的压力大大减小,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社会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俗话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相反,那些领导者和统治者若是对老百姓不好,让老百姓感到剥削,让老百姓受感压迫,让老百姓感到不快乐不幸福,哪怕是秦国这样的盛世强国,也会面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局面,而这样的悲惨局面,在历史上往往是不可逆的。由此可见,处理好和维护好政府与百姓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而那些处理不好、维护不好政府与百姓关系的国家,纵使是有千万兵马与江山,在上下历史的悠悠长河中,终究也只是“渺沧海之一粟”罢了,这便是那些非正义的统治阶级的下场,千百年以来,结局总是亘古不变的。由此可见,“仁政与王道”这一思想理念是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吸收和利用的地方的。
但没有事物是完美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民大众不是没有灵魂的肉体和工具,他们都拥有各自复杂的情感色彩与人性色彩,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素质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若是一味地对人民大众实行宽松的刑法条规,那么便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社会乱象。而这些问题与乱象将会严重地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例如曾经雄霸天下的元朝,这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它的版图曾经推广至欧洲和非洲,可谓是极其辽阔宽广。后来,继任的元朝统治者希望以宽松的法律与经济来收复民心,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没有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律制度,再加上疆域辽阔,民族繁多,从而导致社会基层各种犯罪活动频发,且都无法使用法律进行相应的制裁。因此,社会就变得混乱了。后来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等现象逐渐出现,从而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农民起义频发,最后就导致了“元朝以宽失天下”的历史局面。
正应那句老活“无规矩不成为圆”,而这便是仁政与王道的第二面——“只有‘小家之方圆’,并无‘大家之方圆’ ”,这是不美好,不完美的那一面。
这是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更是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复杂的今天,我们应在该宽松的方面做得宽松,该严苛的方面做得严苛。民主要有,专政也要有,二者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缺一不可。既要实现“仁政与王道”,也要实现“长治与久安”。而这,就要求我们广泛大量地搜寻、总结古人遗留下来的思想理论,特别是那些哲学思想大家遗留下来的思想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的部分加以实践和利用。
而这,便是“仁政与王道”。
燕華文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