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据康熙《顺天府志》载,在昌平州城“东十五里,上有古道场。”,清初李因笃《芹城小志》亦载,“绵山在州东十五里,或名宜山。”今昌平区东棉山村附近即其故地。在明时,这里曾被作为皇家园茔使用,《府志》中记有“仁宗二子,蕲献王墓、滕怀王墓,俱在昌平州东九里绵山。”但却没有惠妃墓的记载。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则言,昌平“东山口(按《日下旧闻考》,距州城八里)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可见惠妃墓是在绵山以西,并非在绵山上。故而其葬处的确切地名,应该就是“桃山”,那里可能只是一个长满桃树的小山包,因为名气不如绵山响亮而又挨近绵山,故而每每被人在文献中笼统的称作绵山。此外,“绵山”一称,自元代即已存在,《顺天府志》所谓绵山上的古道场,应该就是《元一统志》所载元代绵山寺的旧址,所以并不存在之前称“桃山”之后改名“绵山”的可能;同时,在现存史籍中,绵山除别称“宜山”外,又有九里山的称谓(九里山,因山形绵延九年而得名。隆庆《昌平州志》载,“九里山在城东十里,一名绵山,又名宜山。”这里踞州城距离的差异,可能与参照村落不同有关。今天昌平的九里山和棉山村被公路和水渠隔成了南北两处),但并无“桃山”的记述留下来,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刘氏的葬处,应该是今天棉山村以西至东山口(今十三陵东南坝基)的某处高地。
史料记载编辑 播报
《明史》
卷59 志第三十五 礼十三(凶礼二)
○皇妃等丧葬
天顺七年,敬妃刘氏薨。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2]
《万历野获编》
卷3:
【英宗敬妃丧礼】英宗敬妃刘氏之薨,距上升遐数月耳,其丧礼皆上手定,恩礼独厚,辍朝五日,赠惠妃册谥贞顺懿恭。一切祭葬之体,视文庙昭献王贵妃有加焉,他妃所不论也。时,刘氏虽久承恩,然未有所出,则上钟情独至矣。帝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次年一月英宗大渐时,召太子及太监牛玉等至御榻前,口谕命太子百日后即成婚,嘱咐太子(宪宗),“皇后(孝庄钱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盖亦必欲祔葬山陵也,少顷而上宾天矣。盖始终眷念刘氏如此。”
后妃全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