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22] 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23]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11]
英年去世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八岁 [4] [55] 。遗诏国家重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上尊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景陵。 [6]
为政举措编辑 播报
政治
加强皇权
明宣宗
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成祖时期削藩不彻底的遗留问题。明宣宗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汉王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明宣宗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汉王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9]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完善内阁
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11]
明成祖在位时,内阁是一个谘询机构,明宣宗即位后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大学士等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官员协助工作,夏原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明宣宗时期内阁很少进入新的官员。
后妃全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