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明与高丽即分别主动遣使聘问。1369年,高丽对明称臣。 [169] 但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170]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请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羙。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171] 但明与朝鲜间由于潜在的疆域矛盾,造成双方矛盾激化。 [172] 直到明成祖时,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170]
日本
朱元璋登基后派使臣持赐日本国王玺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 [173] 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倭寇继续侵扰沿海。朱元璋又派使者拿谕日本国王诏书到日本,扬言出兵,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没出兵。
琉球
1372年,朱元璋遣招谕使杨载向琉球中山王宣谕,自此中山国始向明朝进贡。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开始向明朝贡。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后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称为“久米三十六姓”或“闽人三十六姓”。 [174]
暹罗
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175] 有明一代,暹罗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社会
基层控制
洪武二年(1369年)末,朱元璋下令:“凡军、民、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忘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命令户布统计天下户口,并给每户发放户帖,并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州县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户帖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黄册制度,规定以110户为一里,从中推选丁粮多的10户充当里长,其余100户为10甲。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里甲的事务。朝廷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朝廷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明代早期的黄册把人口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凡各色人等均按从业类别登记户籍。黄册制度既是明代的赋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户籍制度,成为明代社会经济方面重要的基本制度。 [176]
养老政策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177] 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后妃全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