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城南三十里有个叫库家寨的村子,是远近闻名的功夫村,村中聚居着一百多户库姓人家,无论男女,个个喜欢舞枪弄棒,人人会耍“库家棍”。
相传“库家棍”是库家祖上一个叫库忠君的先人创立的一套棍术。其实库忠君本不姓库,他原是西汉大将军卫青手下的一员骁将,在北击匈奴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后因中箭负伤才被朝廷委派到长安城郊的府库重地,做了一名守库的统领。因其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守库二十余年,从未使府库钱粮遭受丝毫损失,所以多次受到朝廷表彰,还被汉武大帝授予了“守库大将军”的称号,并赐给“库”姓以示嘉奖。
看守朝廷府库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月黑风高之夜常有盗贼光顾,而若遇灾荒年景,流民、饥民、盗匪几乎夜夜来袭,而其中也不乏亡命之徒。
最初,对于来犯府库者,库忠君依照大汉律令,统统格杀勿论,但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觉得,在北击匈奴的战场上,敌我双方刀枪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杀人索命,迫不得已,可现在是在大汉的都城长安,大多时候面对的只是手无寸铁的饥民,他们只是为求活命,才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对他们刀砍斧劈大开杀戒,实在是一种灭绝人性的残暴行为。
于是,库忠君一面请求朝廷划拨救灾救饥的粮款以赈济那些饥饿难耐生命朝不保夕的饥民,一面说服手下官兵扔掉手中的刀枪剑戟,统统改为棍棒做武器,对于来犯之盗贼饥民也不再杀戮,只进行恐吓驱赶。
而且库忠君还自创了一套棍术教习部卒演练,并在实战中对棍术的套路进行不断的改进,使之成为一种攻防兼备的棍法,世人称为“库家棍”。
随着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库姓家族的人们也在朝代更替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不断迁徙,但无论走到哪里,迁往何方,他们手中的棍棒依然紧握,祖传的库家棍法仍时时操练,世代相传。
清朝初年,库姓家族中的一个分支辗转来到了泗洲城南的晒山脚下,并在此筑寨建房,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村落,这便是库家寨。
晚清的时候,库家寨出了位叫库大宽的武林高手,人称烟袋大侠,是库家棍法的嫡系传人,也是享誉一方的功夫王。有一年,库大宽进城参加全县教头比武大会,一条五尺棍棒被他使得出神入化,一路横扫对手杀入了决赛。不想决赛中却遇到了大麻烦,对手膀大腰圆,力大如牛,绰号唤作“赛李逵”,两把板斧使得呼呼生风,实力之强劲大大出乎库大宽的意料。演武场上,两人全力以赴打得难解难分,不过几十个回合过后,库大宽还是发现了对手的破绽。
然而,正当他寻机降伏对手时,“赛李逵”却突然变换招法,双斧合璧,变为一斧,然后高高举起,一招“斧劈泰山”,使尽平生之力,对着库大宽砍将下来,库大宽手疾眼快,赶忙双手举棍相迎,结果“咔嚓”一声脆响,手中的枣木棍棒一下被砍为两节。库大宽大吃一惊,正要俯首告输,不想“赛李逵”已打红了眼,舞动双斧又抢了过来,且招招致命。
这厮太不仗义,库大宽步步后退,险象环生,正无计可施,却发现自己的旱烟袋尚在腰后别着,于是便抽出来和“赛李逵”周旋,并在腾、挪、闪、躲之中瞄准时机,对着“赛李逵”的右手手腕狠命的敲了一烟袋锅儿,结果“赛李逵”右手中的板斧“当”的一声扔到了地上。
一招奏效,库大宽精神一振转守为攻,并抓着“赛李逵”体力透支,动作迟缓,和单手单斧作战缺乏照应的弱点,挥动手中的旱烟袋,指东打西,指上打下,“啪啪啪”敲得“赛李逵”晕头转向,不大一会儿,脑门上便凸起了五六个青包,最后,不得不扔掉手中的板斧,捂着脑袋跑出了演武场。这样库大宽靠着根旱烟袋夺得了县教头比武的第一名。他“烟袋大侠”的绰号也便由此传开。
没想到一根烟袋竟也可以作为兵器,而且使起来还这般得心应手,库大宽惊喜之余便开始对烟袋进行仔细的研究,他发现,如果采用质地坚硬的材料,增加烟袋的长度和重量,并对系在烟袋杆上的烟布袋加以改进和利用的话,那么烟袋将是一种攻守兼备软硬兼施的上好兵器。
首先,烟袋锅能敲、能勾、能挡防对手的利刃进攻;其次烟袋杆上所系的烟布袋既可作为鞭类的软兵器使用,抽打缠绕对手,同时还能扰乱对手的视线,从而声东击西。
于是,库大宽找人定制了一根大旱烟袋,而且,还根据库家棍法的招式和烟袋的造型特点,独创了一套烟袋功夫,并在夜深人静时,常常独自一个人拿出来琢磨操练,几年后,库大宽的烟袋功夫渐趋完美,烟袋的长度和重量在几经改进后也最终确定了下来,但一向做事低调的库大宽对自己的这套烟袋功夫守口如瓶藏而不露,轻易不肯示人,他一般只在逢年过节时耍几个招式让弟子们开开眼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套烟袋功夫尚缺少实战的检验,它的缺陷与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和改进。只可惜三年一度的全县教头比武大会由于兵荒马乱而荒废了,要不,自己肯定会再次参加教头比武以验证自己的这套烟袋功夫的。
不知道起什么名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