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个故事。在民国时期,我们村里来了一个外乡迁来的富豪。此人因为看中了我们村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就在村里买地、盖房,住下了。这家人出手阔绰,一口气就把我们祖上那一辈当年所住的房产全买走了。当然,那些房产有一大半已经早就卖给他人,不属于我们的了。
这户人家姓黄。黄老先生和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有人说他们是来这里逃难的。
黄老先生买下这些房产后,嫌房子太旧,就把它全拆了,花重金请了名匠来重新设计、重新建造。地面足足比门口的马路抬高了一米多,修了七级的石阶。大门有三重,宽度全部一样,得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子摊开双手连接着,才能碰得着门边。
整栋房屋分为五进:沿第一道大门进去是第一进,中间就是三道大门,两边分别是两间库房和客房。从第三道门再进去就是一个大大的呈四方形形状的天井,天井的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大大的厨房,厨房的里面一边搭灶台,另一边摆着一张圆桌,那就是一家人平常吃饭的地方。两间厨房都是这样。
第一进与天井之间隔着一级石阶,从天井再往里走到第三进,中间有三级的石阶,所以第三进比第一进的地面要高出两级石阶。
第三进的中间就是厅堂,厅堂的两边各有两间卧房,总共四间,据说就是当年黄老先生和夫人以及他们三个儿子的房间。一般情况下,客人就在第三进就止步了。而且如果没有认真观察的话,也很难发现后面还有房间。因为在厅堂的正面,是用粗大的木梁和木板组成的墙,中间挂着大大的“福”字。而在“福”字的两边各有一个小门,门槛很高。这两扇小门不是正对着厅堂,而是正对着厅堂两侧的墙壁,所以一般外人也很难会注意到它。
跨过小门高高的门槛,就来到了第四进。第四进的中间是一个小厅堂,厅堂的两边又各有两个房间,那是小姐和丫鬟住的地方。第四进往第五进的时候,还有一个高高的门槛。第五进的进深最小,它的中间是一个厨房,据说那是小姐们煮点心吃的地方。厨房的两边各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再过去又各有一间房间,据说这两个小小的房间也是仓库,当年黄老先生的很多贵重的绫罗绸缎等东西都是放在这两间小仓库里。
说起这栋房屋的装修,那真是一个奢华。不要说主人们的卧房和厨房了,就连四间仓库的每一扇木门和木窗上都雕刻了许多的人物和山水,并在外面镶表了一块玻璃。每一幅雕刻都记录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是些有关孝道和礼仪方面的内容。
厅堂的装修最为叫绝了,雕梁画栋就不说了,绝的是所有的雕刻都贴上了金箔。而且,据说当年在厅堂的中间还挂着一盏纯铜镀金的大花灯。
黄老先生在那里没住多长时间。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某一个夜里,黄老先生和夫人,以及他的儿女、女婿、媳妇、子孙们全部坐上大船逃到海峡对岸去了。在他们逃走的时候,还用一种药水把厅堂上的金箔全部洗掉带走了。所以,现在如果认真观察的话,还会看得到厅堂的顶上有的地方还有一点金黄的痕迹。而墙、柱上则被洗得干干净净,一点金箔的痕迹都没有了。
因为我们家族中有一个人当年就在黄老先生的家里当佣人,并且深得黄老先生的信任。在黄老先生临行的前一天,悄悄地拿一把大门钥匙给他,叫他帮忙看家。于是,当他得知黄老先生一家人出逃以后,就把消息告诉了几个同族的人,他拿出钥匙打开了大门,大家就一窝蜂地把每个房间都给占了。谁抢到了哪间房,哪间房就归谁住了。
据说当年因为仓库上了大铜锁,没钥匙也砸不开门,于是几个机灵的汉子就敲了木窗,从窗户爬进去。而父亲的叔叔就是其中一个,他抢到了第一进右侧的仓库,那间仓库就归他所有了。因为父亲过继给他,所以,那间房子就成了我的家。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邻里们都在传说着当年逃到海峡对岸的黄老先生的儿子要回来看房子。那时候黄老先生已经过世了,而他的儿子黄先生也已经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那个时候,有人传说国家出台了政策,要部分归还当年收缴的财产。因为大家都没文化,不懂政策,也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大屋在不在归还之列。
一听说黄先生要回来,大家都猜测他是要回来讨房子的。所以很多人就议论开了。有的人说,这房子本来就是黄家,我们也住了这几十年,人家现在后人来讨回去,当然应该还给人家,因为物归原主嘛!当然,说这些话的人,都是相对有钱,而且都已经盖了新房子的人家;也有的人说如果他要把房子讨回去,怎么都得给我们一点补偿。不然叫我们搬出去后,我们住哪里啊?再说了,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要不是我们这些人住在里面,他的房子早就在除四.害的时候被推平了;也有的人说,反正老子就是不把这房子还给他,他来了,不提房子的事,我请他吃碗点心,他来了,要是敢提收房子的事,我就拿出锄头砍他。他收了我房子,我住哪里去啊?!
虽然大家一个个都紧张得没边了,但是据说那天黄先生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友好,而且黄先生也一点没提到收房子的事。不但如此,而且他还带了很多礼物来,有碰到他认识的,或是他能叫得出名字或外号的人,他都会跟他们握手问好,并送给他们礼物。
听说那一天县里有个当官的也一起陪他过来了。因为黄先生的儿子在海峡对岸办了一个很大的厂,他这次来主要是带着儿子来内地考察的,想为家乡百姓做点事情。另一方面,也想再来看看他自己年轻时曾经住过的地方。
可惜的是,那一天,我们这些孩子都去学校上课了,我们全部都没见到这个黄先生。听说那天黄先生穿着白西装,打着红领带,皮鞋亮得让人直晃眼。比照片上的孙中山还好看。
人世间:云上太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