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本作形夭,又作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和黄帝(一说天帝)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以自身双乳作眼、肚脐为嘴的形态存活,双手各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作战。
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形夭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形夭与黄帝(或天帝)在此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刑天的头,并将其埋葬在常羊之山中。于是刑天把胸前两个乳头化为一双眼睛,并将肚脐当成嘴巴,一手执斧一手拿盾,不停挥舞,再战黄帝)
刑天
西汉时期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西方有形残之尸”,东汉高诱注本:“一说曰:形残之尸,于是以两乳为目,腹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天神断其手,后天帝断其首也。”刘文典集解:“即《山海经》之形天也。古声天、残相近。”一本作“ 刑残 ”。(形残之尸正是《淮南子》对于刑天的另外一种解释,此书中说刑天残缺的尸身虽无头,却以自己两个乳头当做双眼,张开肚脐眼做嘴,手中操起盾斧左右舞动,继续与黄帝搏斗,刑天曾罹大刑,天神砍断刑天的手后,而天帝砍断刑天的头)
东晋时期
《读山海经》记载:“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形容失败了的刑天仍然挥舞着板斧和盾牌继续战斗,其刚毅不屈的精神依旧存在,也就是身残志坚的动力);在最初《山海经》的记载中原本作“形夭”,后由陶渊明改作“刑天”,后又由罗泌改作“邢天”。古时“形”、“刑”、“邢”三个形近字时有互通,“夭”异写为“天”亦变更。
宋朝时期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三·妖异部》提到了一种无首民:“又曰: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齐为口,操干戚以舞。是为无首民。”《太平御览·四夷部·卷十八·西戎六》中也提到:“《外国图》曰:无首民,乃与帝争神,帝斩其首,敕之北野,以乳为目,脐为口。去玉门三万里。”——原来,刑天被黄帝斩首之后,衍生出了一个部族,整个部族都是无首之人,他们被流放到玉门关外三万里,在那次大战中,整个无首民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由于形体残缺,被新的王权体系贬斥到蛮荒之地,无首民皆是刑天的后代,时过境迁之后,他们似乎已忘记了仇恨,按自己的方式,在不为人知的地带生活。《路史·后纪三》记载:“炎帝(神农)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厘来,是曰《卜谋》。”(当炎帝还在统领天下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炎帝曾命刑天创作过乐曲《扶犁》,又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下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坦斋通编(外五种)》引段成式《杂俎》记载:“天山有兽,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天山上有一种人形奇兽,名叫刑天。黄帝时常与炎帝争夺神权,刑天遭黄帝斩断脑袋,刑天非但不卒,反而说:“我要以双乳作为眼睛,以肚脐作为嘴。”不停挥舞手中的盾牌和大斧);而始改“形夭”为“刑天”的宋人曾看到的本子,是将“形夭舞干戚”写作“形夭无千岁”。北宋宣和六年,曾纮于《陶靖节集》后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有“形夭无千岁,猛志固有在”(形夭断头不断志)之句,竟莫晓其意,后读《山海经》记载:“刑天,兽名也,好衔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错。形夭乃是刑天,无千岁乃是舞干戚,如此乃与下句相协。南宋时,周必大于《二老堂诗话》书中提出反驳,他认为:余谓纮说固善,然靖节此题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终始记夸父,则此篇恐专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又况末句云:“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何预干戚之猛耶?(只是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了!精卫鸟衔着小木石,将要用它去填塞东海。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就算头被砍掉,猛烈的意志却依然常在。活着已经毫不畏惧,死去也决不反悔。只留着昔日的壮志,复生哪又可期待)
陷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