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那座小镇〔上〕-《康宗宪的青葱岁月》第279季
“他的其中的一篇文章,叫做《海边的那座小镇》,写的是他的一位海员朋友和海边的一座小镇上的美丽的姑娘展开的一段恋情。”我又悠悠然的给他讲述道。
海边的那座小镇-【1】
二十多年前,我坐在门口的大枫树底下,眺望着远方。远方是落日。一轮血红的太阳正在眼前的一片树林上方,从枝头缓缓落下。金黄色的阳光平洒在一大片嫩绿的稻田上,一阵风吹来,身旁的树叶哗哗作响,给人一种格外的静谧。
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冥冥之中有什么在追问和昭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生命的远方,到底是些什么?这些不可知的东西,让刚刚揭开的人生变得无比神秘玄奥。
若干年后,我从书上,从西方的皮浪、休谟那里,从斯多葛派以及犬儒学派那里,也从中国的老庄、张载那里,以及王阳明和慧能那里,得到些许的认同。人类的这种诘问,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有了。从人类诞生有了思维时起就有了。再追溯上去,文化学者们会把这种原始关怀和终极关怀作为人类所有宗教的文化的原动力。
其实对于人类来说,这些都是本能的,天然的,无需学者们皓首穷经费尽心机地去研究。这是人类的需要。如同慧能所说: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心之动何其大焉!
当轮船航行在海中央,看不到海岸,看不到其他活着的东西时,这种感觉就会来了。而且这时,恰好是一个晴好的天气,天上是那种一看到底的蓝,海面是那种平静得让人窒息的海面。这个时候,人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我这是在哪儿?我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事实上,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我总是不知不觉地放下手中的书,陷入一种无可救药的沉思之中。海上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竟是这般的悸人魂魄!这种沉思,比起当初笛卡尔把自己关在火炉里时,所进行的那种沉思,更天然,更本能,更贴近生命本身。
这种沉思,消磨了我无数的日日夜夜,也无数次地折磨着我的灵魂。
好在海岸就要到了。在遥远的对面,通过望远镜,我看到一抹灰色的线条横在海中间。很显然,这就是海岸了。
我要重点说一说我到过的一个特别的小镇了。
海边的那座小镇-『2』
第一次上船工作时,我便对那两岸的丛林发生了兴趣。那时候,我还在江上航行。船行江中,两岸一大片的丛林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叶和整齐的行列在眼前绘成了一幅图画,让人浮想联翩。后来船靠岸边走时,我们不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林中的小白花和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到达这个南方小镇时,遐想的成分就更多了。
船进珠江时,我便目不转睛地眺望。珠江两岸的丛林比起长江两岸的丛林来又是另一种特色。一大丛一大丛的荔枝林,间杂着一大片一大片的香蕉树,再加上一两个小山丘和一两块小池塘,描述起来让人觉得是在作诗或者绘画,进入乡村时,这种倾向就更明显了。我甚至还想像荔枝林下、香蕉丛中有一两个着红装的妙龄少女在采摘果实,或者在小路上赶着一片白云一样的羊群。
船终于靠了码头,这种想像变成了现实。
几个喜欢遐想的年轻小伙子选择了最近的一个小山丘去远足。我们孩子般地扑进这丛林的怀抱,欢快地沿着丛林中的小径向小山丘靠近。终于,走近了小山丘,我们没费什么力就爬了上去。小山丘上仍然是大片的荔枝林,只是荔枝尚小,嫩嫩的,几颗青色的果子。站在山丘上,我们开始俯瞰脚下和远处的珠江,更有一种如画的感觉,这种角度收入眼底的景色和在船上用望远镜远眺的景色是绝不一样的。
此时,远方的丛林就在我们的脚下,荔枝树、香蕉丛伸手可触。而且这时我们真的遇见了一位少女。少女穿插在荔枝丛中,红色的身影给我们以忙碌的感觉,不似我们几个登高远眺的悠闲。我们问她,你从这儿欣赏过山下远方的美景么?少女看了我们一眼,一脸的迷惑。我们就解释道,我们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驾船来的,船现在就停在江边。少女的眼神立即变得神往起来。然后她说道,我经常站在这儿看江里的轮船,我很想知道,站在船上看我们这儿该有多美。
那天,我大大地吃惊了一回。原来海边的人都是很羡慕海上人的。
康宗宪的青葱岁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