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滴血验亲事件让甄嬛受了“如此大的委屈”,差点就令母子三人死无葬身之地之地,皇帝为何只处置了一个静白就了事了?而那个检举揭发甄嬛私情的祺嫔,却也没有当场杖杀或者被刑讯逼供。
很多人以为发动这次“滴血验亲”件事的幕后主谋就是皇后宜修,所以皇帝只能点到为止,祺嫔至死也不敢供出他人,怕得罪了皇后。其实不尽然,发动滴血验亲的真正主谋并非皇后,而是出人意料的——她。
1、太后才是幕后主使
原著原文里,太后的表现有点暧昧诡异,令人浮想联翩。眉庄惊胎血崩而死,温实初也挥刀自宫以表忠心。后宫里这么大动静,一向消息灵通、耳目众多的太后是不会不知情的。
原著原文如下:(为方便大家阅读,我把原著里的人称与人名换成电视剧中的人称与人名了,基本情节不变。)
那日的事情辗转通过胡蕴蓉之口传到了太后耳中,太后盛怒之后终究不发一言,只和皇上一样嘱咐皇后注意保养,无须再多过问宫中事宜,只将一切交予甄嬛打理。
太后盛怒之下为何却是“一言不发”?而不是召皇后过来问责教训?她竟然与皇上一样,只嘱咐皇后休息保养就了事了。
皇上与皇后是夫妻,自然不好撕破脸皮予以训斥,以免伤了夫妻情分。同时,皇帝也要顾及到皇后的颜面。不然以后皇后便没法在嫔妃面前立威了。
但太后不同,太后是长辈,完全可以以婆婆的身份责怪皇后行为失当,偏听偏信,以至于冤枉了熹贵妃。
然而,太后从始至都没有出言责怪皇后,尽管皇后捅了这么大的娄子,还差点误杀了她的“亲皇孙”。
那么,太后为何会对皇后的失误三缄其口,敢怒不敢言呢?很显然,太后心里有鬼。她自己心虚,断不敢再去激怒已经颜面丧尽、无路可退的宜修了。
倘若宜修气急败坏下说出些不好听的来,甚至直接揭发是太后指使,虽然无人敢把太后怎么样,但也会显得太后为老不尊,行事欠妥了。因为滴血验亲本来就是太后授意的。
自从甄嬛“宫外孕”回宫那日起,太后的心中就有个疑影。这也太巧了吧?皇帝去甘露寺宠幸了甄嬛一次,甄嬛就有了。而且还这样迫不及待的设计回宫,以太后多年的阅历和宫斗经验以及女人的直觉判断: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事出蹊跷,必有古怪。
所以,甄嬛回宫后,太后就先给甄嬛来了一个下马威,不顾甄嬛有孕在身,就让其在那里跪着,也不允许眉庄插话为其辩解。太后想威吓一下甄嬛,探探虚实。
因此,太后出口就给甄嬛加了一个狐媚惑主的罪名。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质疑:既然你赌气出宫修行,为何又肯原谅皇帝了?并且还有了他的孩子?按常理,你应该怨恨皇帝才对,怎么又肯承宠了?当年横在你心中的那口恶气,你是怎么化解的?
也幸亏甄嬛能言善辩,见招拆招,这才勉强打消了太后的疑虑。虽然甄嬛当时是蒙混过关了,但这团疑云却一直压在太后的心头挥之不去。
要不做一个彻底的检验,太后恐怕至死都难以瞑目。
2、滴血验亲却节外生枝,令太后有苦难言
太后的本意是要查出真相,公公正正地来一次滴血验亲。但她万没想到,宜修居然借力打力,趁机作弊,甚至趁滴血验亲之际浑水摸鱼,剪除异己!在水里加白帆,弄巧成拙——倒被甄嬛拿住了把柄,反咬一口。
这样的结局是出乎太后的预料的,她一面懊悔自己的猜忌,一面又心疼无辜惨死在惊惧血崩之中的眉庄;一面又恼恨皇后的自作聪明,办事不利。
但事到如今,她是断然不敢承认是自己授意皇后的了,“事实证明”弘堰确实是皇帝的“亲骨肉”。
她的怀疑若被甄嬛知道,岂不被她记恨?再说,弘堰成长起来之后,得知自己曾被奶奶怀疑过血统,岂不恼羞成恨?
太后一腔懊悔悲愤无的放矢,就只能迁怒于皇后的心腹党羽安陵容了,说眉庄的死就是安陵容一手造成的。
所以,当温实初主动请求为眉庄守墓时,太后也帮着敲边鼓劝皇上同意。原文如下:
次日,温实初以“奉惠妃身孕不周致惠妃血崩而死”的罪状自请去守惠妃梓宫三年作罚。他这样的自责连太后亦不忍心,不觉出言向皇帝道:“温实初自己受伤刚醒便去救治惠妃,其志可嘉。皇帝自己细想,害惠妃受惊早产以致血崩而死的人是谁?且温太医乃是国手,见自己一直看护之人惨死眼前,对一个医者来说乃是最大的打击。现在温太医人不人鬼不鬼的自请去守梓宫,又是因为谁!”
皇上只得答复:“儿子已经杖杀了宝鹊了。”
太后仍痛惜眉庄惨死,冷冷道:“那么宝鹊是谁的人?谁这么不懂事不会调教奴才?”
太后的矛头直指安陵容,说安陵容是成心害眉庄惊胎血崩的。此时此刻,太后没办法拿皇后怎样,也只能借皇后的心腹出出气了。毕竟,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始罪魁是自己。让皇后有了作弊的可乘之机,错已铸成,还能怎样?
对于太后这一系列的小动作,又怎能逃得过皇帝的眼睛,心照不宣罢了。所以,尽管此事闹得如此不堪收拾,皇帝顾及到母亲的颜面,也还是点到为止、不再深究了。
甄嬛传(非甄嬛女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