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荣华挑着担子和杭氏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由大哥,三哥哥送石磨来了。”余幼瑾自人群里跑了出来,等看到由荣华挑着装得满满的担子,当即哇哇的喊道:“由大哥,你给我买麦芽糖了没?”
杭氏笑着走了过来,“买了,你由大哥还给你买了串糖葫芦呢。”
“啊!太好了!”余幼瑾原地蹦起一尺高,“有糖葫芦吃了!太好了!我太高兴了!”
余幼瑾的话引得周边的小孩都进她看了过来,糖葫芦在有钱人眼里不算什么,可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那可就是奢侈品了。
顾婶家条件不差,可糖葫芦这样的零嘴,她们家的几个孩子也是无缘一试的。
是故,余幼瑾的声音很快将她的那群小伙伴吸引了过来。
“幼瑾,真的有糖葫芦吗?”沈秀瑶问道。
幼瑾点头,“嫂嫂不会骗我的。”
“那糖葫芦在哪呢?”问话的是小雪。
小雪的父亲是沈庆,从前郑骞的邻居,当初郑骞被阎化成下毒,便是沈庆主动帮忙上山找余初瑾报的信。
余幼瑾转而回头看了杭氏,“嫂嫂,你帮我把糖葫芦拿出来吧,我跟秀瑶还有小雪分着吃。”
杭氏后悔不该这么多人告诉余幼瑾买了糖葫芦的事,想不到,余幼瑾自己会提出来分着吃。一串糖葫芦不贵,那也要三文钱,一个鸡蛋的价格。若不是这些日子有人来找他们买豆子,有点现钱收入了,杭氏也下不了这个狠手!现下听了余幼瑾的话,心疼的同时,却又觉得余幼瑾真是个不错的孩子,大气!
当下点头道:“好,你和秀瑶,小雪去屋里,我这就让你由大哥找出来。”
余幼瑾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进屋里等,但当看到不断的有别的小孩向她这里汇拢时,她当即二话不说,喊了秀瑶和小雪跟她去屋里。
“由荣华,你过来,你快过来。”黎世风高声吆喝着。
由荣华本想将担子搁下,但想到箩筐里都是吃用的东西,一边应着“来了,来了,三爷”一边对杭氏说道:“你去把屋里的锁开了,我把东西放屋里去。”
杭氏忙不迭的穿过人群进了堂屋,拿出随身的钥匙开了屋里的门。
由荣华挑着担子,三步并作两步进了屋,将担子搁下,正欲拔脚往外走,却在看到眼巴巴候在外面的余幼瑾时,步子一顿,对杭氏说道:“糖葫芦就放在左边的箩筐里,拿箸叶包着。”
“我知道,你快去吧,三爷又该喊你了。”杭氏说道。
果不其然,杭氏的话声才落下,外面黎世风的声音再度响起,“哎,哎,由荣华你干什么呢?我这等着你呢!”
“来了,来了,来了,三爷,这就来了。”由荣华高声应着跑了出去。
到了小院里。
黎世风指着牛车上的石磨对由荣华说道:“这石磨你打算放哪?人温石匠还要赶着回温寨呢。”
由荣华赔着笑脸,一迭声的说道:“放灶间,我前两天就收拾好了。”
“那你到是把灶间的锁给开了啊!”黎世风不耐烦的说道。末了,又碎碎念道:“真是的,一个破灶间也上锁,你里面藏着什么宝贝不成?”
由荣华哪里敢说,灶间放着一麻布袋的豆子,他敢不锁吗?
不敢多说,由荣华小跑着去灶间开锁,可等到了跟前,才想起来,管钥匙的是杭氏,少不得站在灶间外面,对屋里的杭氏喊道:“素娟,素娟,灶间的钥匙在你身上,快来把锁开了。”
杭氏“哎”了一声,将翻出来的糖葫芦放到余幼瑾手里,“幼瑾,你们仨就在屋里吃,吃好再出去,知道吗?”
余幼瑾重重点头。
杭氏拿着串钥匙匆匆走了出去。
灶间,由荣华正踮着脚张望,见到杭氏,忙不迭的迎上前,自杭氏手里接了钥匙,开了门上的锁后,转身朝着黎世风小跑着过去,“三爷,您就别动手了,这种体力活还是让我来吧。”
黎世风啐了一声,“废话,这种体力活要我亲自动手,那还要你干嘛啊!”
“是啊!”人群里有人响应道:“耗子,你这是跟着大姑娘吃了几天饱饭,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吧?”
由荣华也不恼,嘿嘿笑了说道:“胡说,我怎么能不知道我自己是谁呢?我,由荣华,由耗子呗!”
由荣华的自黑引来笑声一片。
笑声中,由荣华和十石,温石匠三人合力将三尺大小的石磨搬去了灶间。
十几平的灶间,被收拾得干净清爽,石磨放在大灶的正后方,离灶台三四米的距离,这样的距离恰恰好,两边都不耽搁事。朝西的角落里,是一张长七尺宽三尺的实木案台,案台摆放着一整套的木制豆腐箱套。
“耗子,你这是真打算开豆腐作坊啊?”人群里有人问道。
石磨买来就是为了磨豆子用的,至于那成套的豆腐箱套就更明显了。
由荣华嘿嘿笑了说道:“那当然,这有什么好作假的。赶明儿,开张了,大家伙都照顾下我的生意,别的不保证,肯定童叟无欺。”
“耗子,欺不欺的我们不管,我们要的是价钱便宜点。”有人喊道。
“哎,我都说了童叟无欺,这价格自然公道啦!”顿了顿,又补充道:“价格肯定比乡里便宜,都把心搁肚子里啊!”
金瓯乡豆腐卖三文钱一斤。
考虑到一斤豆子可以做两到三斤豆腐,且他们又没有房租什么需要负担,唯一也就是买点石膏花点钱了,商量过后,便将豆腐的价格定在两文钱一斤。
几乎是由荣华的话声才落,便有人问道:“耗子,你说那么多有屁用,到底你卖多少一斤啊?”
“那我这豆腐都还没做出来,我怎么能说卖多少?”由荣华耍了个巧,“别急,都别急,回头等我豆腐做出来了,你们就知道卖多少了。”
也是,这做豆腐说起来是挺简单的,但想要做好,却是不容易的。
关健的一步是点石膏水的那一步,点多了,豆腐容易老,点少了豆腐不成型。而又因为温度、水质、豆浆浓度的不同难以有一定的比例,完全取决于做豆腐人的经验。
由荣化从来没做过豆腐的人,想要掌握好这个比例委实有点难度啊!
唯一可能欣慰的是,他们豆子多,不怕造!
接下来的日子,由荣华和杭氏便关起门来,一心琢磨怎么把这豆腐做好了。
余幼瑾也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豆腐捞,只不过,这味道和想像中的大不同啊!
赶在中秋节前,由荣华和杭氏做的豆腐总算是有个样了,这大半个月,西寨除了少有的几家,可以说大多数人家都白吃了他们不少的豆腐,顾婶家的牛这小半个月吃得那叫一个开怀,所有的豆渣都进了它的肚子,只把个顾婶乐得,说是明年借牛就不收钱了!
眨眼便是中秋节。
这一天,由荣华和杭氏天不亮便起来,前两天夫妻俩就计划好了,趁着过节把生意做起来,也不多做,就做五十斤豆子,做出来的豆腐,一大半挑到最近的温寨去卖,留下一小半卖给西寨和东寨的人家。
夫人你又在撒狗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