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不”条件,确实让诸葛亮为难了一阵子。
路人:诸葛亮:“不坐轿,不骑马,不乘船,难道叫新娘子步行?再说,我若让新娘子步行,岂不让人笑话,况且新娘子面子也过不去,这可叫人如何是好。”
眼看离腊月初八的婚期越来越近。有一天,诸葛亮坐在对面的棋山上,脚瞪下一块石头,苦思冥想。突然听见山下有人惊叫。
路人:路人:“牛惊了!牛惊了!”
诸葛亮定睛一看,原来是山下拉碾子碾米的牛惊了,把碾盘中心的桩拉断了,牛拉着碾磙在地上跑。诸葛亮望着牛拉的碾磙发呆。猛地,他把自己后脑勺一拍。
路人:诸葛亮:“有了。”
原来,他想到若在碾磙上安个架子,不就可以坐人了吗?腊月初八,黄月英出嫁的日子,黄承彦的院里院外挤满了祝贺的客人,当然也不乏看热闹的人。快到晌午时,取亲队伍来了。只见诸葛亮和书童一前一后,坐在一个被红色布幔围着的“台子”上。
在“台子”下,一边一个如同大碾盘一样的东西滚动着,前面有一个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东西拉着走,说它是轿子没人抬,说它是马却不是马,说它是船却在旱坡走。大家围.上去看稀奇!有的摸摸这,有的摸摸那,还有的拍拍那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东西。
路人:路人:“这是什么东西?”
路人:书童:“这是我家先生为接新娘子而造的‘木牛流马’!”
出嫁当日,在婚礼上,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当时还没有新娘遮面的习俗,大家很疑惑。
路人:黄月英:“大家好,我就是黄月英,今日感谢大家来到我的婚礼。”
黄月英说完,所有亲朋好友热情鼓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路人:黄月英:“从大家的掌声中判断,我猜此处宽约七丈,长约十丈,高约二丈,是一处宽阔的场地。你们可能觉得奇怪,刚才演奏箜篌的乐师,他的琴弦明显有些松了,我却没有提出来,因为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说出来,有些不妥。大家就当没听到吧。”
路人:水镜先生:“你为什么戴这块红布呀?”
路人:黄月英:“第一次参加自己的婚礼,在这么多人面前,难免有些紧张,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这块红布,看似简单,但四角垂坠的流苏盖在头上。随便我走,甚至我跑,也能讲这块红布牢牢盖在头上。但这是第三版,透气性还有待提升,容易缺氧,所以我管它叫380全方位技术遮挡。”
路人:黄承彦:“月英啊,咱就叫它红盖头。好不好啊?”
路人:黄月英:“好的父亲。”
路人:水镜先生:“戴着多热,把盖头掀了吧。”
路人:黄月英:“这个红盖头只能在洞房花烛夜,让新郎官掀。”
黄月英拿出册子:第一个步骤登台完成,第二个步骤掀盖头晚上再完成,第三个步骤阐述婚礼的必要性。
路人:黄月英:“婚礼能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那真是太好了。那大家就可以探讨木头人做饭的原理,来人,快把我的图纸拿上来。”
我的专属侍卫柳修文(方逸伦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