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38年。
商鞅、秦孝公。
一
首先,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商鞅本人辉煌灿烂的后半生。
然而作为一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及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传奇——商鞅的前半生的历史被后半生变法的光芒所覆盖——仿佛他生下来就来到了秦国参加变法般奇妙。
也正因为如此,这位相传卫国国君的后代、姬姓公孙氏的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鞅,总是以商君或是商鞅的身份出现在各类史学类、文学类作品中。(又因其为卫人,亦有称之卫鞅者)
然而,我们今天仍是受传统思维影响,习惯直接以其来到秦国或离开魏国的时间为限来对其展开叙述——自然,很大程度上其泛泛其陈的与众人雷同童年生活(且无甚史学依据)远不如其荡气回肠的政治生涯有陈述意义。
社会中人类称谓的变化也能很好说明此人社会身份的变化。
故此文将选取其不同时期的名称来为其展开叙述。
其次,“商鞅变法”是特指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专用代表名词,(出于阐述更加简洁及专业的目的。)
故并不能武断认为此次影响秦国历史走向乃至中国后世几千年历史的重大社会变革运动系其一人所为——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位有着同样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的富有国家责任感的人,以另一种的身份降临秦国。
他是一个与商鞅并举的人物,但人们往往会将其与商鞅剥离甚至对立起来阐述,这显然不够理性——一方面可能由于其更加尊贵、更加特殊的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另外一种思维定式——而且与多名字的商鞅不同,古往今来、从秦惠文王到现在的普通人,大家通常仅叫他“秦孝公”。
《正义谥法解》中“协时肇享”(开基肇业)解释此“孝”较为贴切。
换言之,后人认为他是某某开创者,开创了某某的先河,为某某奠定了基础……当然我认为在大众意义上的“孝”其亦尽数符合。
在商鞅这位大秦子民、贵族的叛贼和大秦帝国的忠臣出现之前其已经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大秦帝国之君主了。
同样,在这位年少继位、英勇过人的君主出现之前,赢姓赵氏的秦国已经在西陲之地昂首屹立了四百余年。
这其中几十代老秦人在众多贤君带领下形成了数套形式各异的“君臣体系”,但很遗憾,老秦人的偏远之地、穷山恶水很难将与东之强齐、南之蛮楚甚至近邻大魏相比。
种种原因下,少年君主接手的仅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封建化程度不高的秦国。
面对尚不光明的前程与虎视眈眈的敌人们,少年君主在获得秦部分贵族及兄长公子虔拥戴、认真考虑本国知识人才匮乏和矛盾重重的国情、了解到东方诸侯国家相继通过各自的人才及类似的变法逐步强盛后,决定在公元前359年这一年颁布《求贤令》,高待遇招揽各国人才入秦,商讨变法强秦事宜。
千古君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