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学良的抗日立场还是十分坚决的。他曾致电南京:为国为家,愿身临前敌,虽战死疆场,亦无所悔。但迫于军令,他不战而退,成为千夫所指。他为此懊悔不已,曾说:东北丢了,我张汉卿恨不得碰死,以去耻辱!
日本人深知张学良的立场和秉性,对于他的存在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恶毒地制造绯闻,往张学良身上泼脏水。说来也巧,当时胡蝶正去往北平拍摄《自由之花》的外景,而电影的内容又涉及袁世凯与日本无耻勾结的情节,引起了日本人的忌恨,于是日本人便把胡蝶当作了向张学良抹黑的武器。
不久之后,《庸报》上出现了题为《张学良的“九一八”之夜》的文章: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三省之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北军之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彼时却正与红粉佳人胡蝶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花边新闻”出现在报纸上。有的说胡蝶与张学良如何由跳舞而相识,进而过从甚密。还有的说张学良给了胡蝶十万巨款,两人之间有不正当关系……
这些绯闻不胫而走,不明真相的中国人更加对张学良不满。“南社”著名诗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了《哀沈阳》。马君武在诗中写道: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翩翩胡蝶正当行……更抱佳人舞几回”,说的是张学良在酒店和当红影星胡蝶跳舞!因为马君武是在文化届和政界都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人物,这首诗的影响自然也就比那些花边新闻要大。一时之间,举国哗然。
11月下旬,胡蝶拍完戏回到上海。此前的她一直忙于拍戏,根本没有注意到外界漫天的流言。当她回到家时,才发现气氛不对。父亲把一摞报纸摔到她的面前过来,怒道:你在北平都干了些什么事!
胡蝶一眼看过去,只见那些报纸上的大字标题:《红颜祸国》《不爱江山爱美人》《东三省就是这样丢掉的》……再看内容,全都是说她和张学良跳舞,害得东三省丢掉。胡蝶感到非常委屈,她根本没见过张学良,九一八时她还在天津呢!胡蝶不由大呼:全是造谣!
明星公司的潘有声、张石川、洪深等看到了这些文章也非常气愤,决定在报端澄清事实。于是,他们在《申报》连续刊登《胡蝶辟谣》的启事,张石川、洪深等人也刊登启示为胡蝶作证。
还有人曾让胡蝶借助法律的武器,与造谣者对簿公堂。当时的胡蝶虽然只有23岁,但她已经认识到绯闻的幕后推手是日本人,目的是侮辱中国官吏和国民,想要毁掉张学良的名誉,并且瓦解东北军的抗战决心。
因此,胡蝶虽然万分冤枉和无辜的,但她却以宽阔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处理了这件事,没有过于纠缠,没有为绯闻推波助澜。胡蝶对朋友说: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不过,这件事也使胡蝶终身难忘。很多年后,她在回忆录中写道:
世间荒唐的事情还真不少,沈阳事件发生的时候,我那时还跟明星公司摄影队一起逗留在天津,没有踏入北平一步……后来为拍《自由之花》到北平时,已是九一八事变后约一周,未料此行会引起一段莫须有公案……是日本通讯社从中造谣中伤张学良,以引起国人对他的愤慨,转移目标。我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未见过,真可谓素昧平生。一九六四年六月,我赴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时,还曾有记者问我要不要见张学良,我回答说: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
身正不怕影子斜,胡蝶并未被谣言击倒。在绯闻事件之后,胡蝶依旧专心演戏,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1933年,胡蝶高票当选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35年胡蝶作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出席了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展,并带着《姊妹花》《渔光曲》等作品到伦敦、巴黎、罗马交流。
历史异志文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