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有个姓刘的,人长得特别胖,嗜酒如命。自己在家独酌,一坛子酒很轻松地就喝光了。城外有田三百亩,一般都种上黍子酿酒。好在他家特别有钱,喝酒也没有对他造成什么负担。
有一次,一个西藏来的和尚见到了他,说你有病。刘某说我没病。和尚说你是不是特别喜欢喝酒,但从来就没有喝醉过?刘某说是的。
和尚说那是因为你的身体里有酒虫。
刘某一听,大惊失色,说我这病能治吗?您能不能给我治治?和尚说当然可以治。刘某问需要什么药,和尚说不需要什么药,你按我说的办就好。下面就是给刘某治病的过程了。和尚让刘某在大中午俯卧在地上,然后把手脚都捆住,离刘某的脑袋半尺左右,放上一个敞口容器,里面倒满好酒。
晒了一会,刘某感到口渴得厉害,酒香从前方飘入鼻孔,再钻进脑子里,但就是喝不到,馋得简直就要疯掉了。
忽然之间,就感到喉咙里一阵奇痒,然后就哇地一声吐出一个什么东西,直接掉到了脑袋前方容器里的好酒之中。
解开绳子上前观察,就看到里面有一条红色的肉虫,长三寸左右,在酒里像条鱼一样地游动。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馋了的时候,祖父母或父母就经常用它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馋--你馋不是因为你自己馋,而是你肚子里的馋虫馋了。
站在现代的立场,什么「酒虫」「馋虫」当然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说法,在其荒
诞的表象下,其实是包孕着很深的哲理
的,那就是,我们追求某种东西并在其中得到很大的快乐,但实际上,我们很可能是被某种东西束缚了甚至是绑架了;换言之,我们常常是在被某些东西束缚甚至是绑架之后,才会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追求财富的,对财富的渴望就是他的「酒虫」「馋虫」;追求权力的,领导欲就是他的「酒虫」「馋虫」;追逐异性的,情欲就是他的「酒虫」「馋虫」。
假如我们真的没有了所谓「酒虫」「馋虫」,生命往往也就因为失去了驱动而变得了无意趣甚至枯萎,就像刘某,失掉了酒虫,反而日益消瘦。在这个意义上,蒲松龄所作出的断语「虫是刘某之福,非刘之病」虽不科学,但还真是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哲理。
我们可能都需要养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酒虫」或「馋虫」。当然,这条「酒虫」或「馋虫」最好是「益虫」,起码也不应该是害虫。
这个故事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特别喜欢的小说。莫言在谈到《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谈到民间丰富而神秘的想象力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就是这篇《酒虫》。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投稿
恐怖故事(真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