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节号飞船要想重生,何和他的矩阵,是最后的希望。
不管需要冒多大的风险,都必须勇于尝试,因为,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16节号的船员们迟早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正如阿星预料的那样,16节号上所有人员最终都留下来了,然后一起进入了矩阵。这样,矩阵一下子就补充了1500多人,就算扣除船坞那些停工人员,所需的人列也足够了。16节号舰上人员的加入还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个举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原本处在犹豫中的大批船坞工作人员,陆续开始乐观地进入矩阵,只是不知他们是真的相信何说的那个“恐惧缓冲”,还是有别的原因。
进入矩阵前,何简短地向众人介绍了工作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人要进去,站到自己的位置上,佩戴好大大小小的各个“外挂”附属设备:集束整流罩、伪装思维波发生器、量子解调器、干涉光分析仪······根据每个阵列成员身体外形尺寸的不同,这些附属设备的配置数量也不同,总的原则,就是对每个阵列成员全身都实现通信全覆盖、不留死角。
跟那些发生器质性形变、化作生物智能配件的矩阵工作人员不同,阿星一行都是以正常三体人的形态进入矩阵、自由散发思维波。全副武装完毕以后,阿星感觉自己像回到了战国时代,他就是一个全身披甲的将军,可想而知,其他人现在也是这样。随后,阵列人员陆续进入待命状态,开始散发各种频率的脑波,而那些密集林立的高能量子计算机则开始笼罩上一层层霓虹。此刻,如果有谁能从光驱号船坞外围做全景观测的话,他会发现,光芒起伏间,一个巨大得不可思议的光脑,开始缓缓成型。
当年,母星上的人列计算机也是这样宏伟吧?那次,无数的三体人组成一个巨大的平面阵列,载入了操作系统、运算模块,变成一台人列计算机;这回,历史又重演了,只是地点换成了太空。
但古今有天壤之别。阿星很清楚自己身上这些附属设备的作用,正是它们的存在,使这台超级光脑实现了质的飞跃,演变成一个可怕的存在。“决定一个计算系统效率高低的,不是它的每个计算单元的运作方法,而是那些计算单元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阿星依然记着何说过的这句话,阿星知道,人列成员身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外挂设备,都是通讯类器材。它们的作用是,在信息上,将所有阵列人员以一种复杂的数学拓扑网络结构的形式紧紧结合在一起。
古代的人列计算机,每个阵列成员仅仅会跟前后左右4个邻居发生信息交流;但是,进入这个矩阵的每一个成员,能同时和多少个邻居交流信息呢?阿星粗略计算一下,自己身上已经装上了150多个外挂,这150多个外挂,就是150多个信息端口,这样算来,他起码能够同时和150个“邻居”交流思想。当然,这只是最保守的估计,如果把阵列成员比作一个个神经元细胞的话,矩阵的设计人员肯定不会只给它们装150个突触。这150个外挂其实只是阿星伸出去的150棵通信大动脉,大动脉延伸出去后还可以继续分出无数枝杈:支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每个窗口后面可能存在的人数,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可能某一个窗口后面,就是全部人列成员思想的总和,也许,每一个窗口后面都是这样。“矩阵启动后,我就是同时在跟矩阵每一个成员的150个自我交流?”阿星不禁为自己这个想法感到吃惊。
这可是个超大的球面阵列,尽管绝大部分表面积都被高能量子计算机之类的非生命设备占据了,但是剩余空间依旧很惊人,其所能容纳的全部人员总数,粗略估计也有5000万左右!
三体:光速之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