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对“智商水平”这个指令的调节,指的其实是对认知系统的限速。通过人为地对“真名”的认知系统的相应速度进行的调节,可以使“真名”包括但不限于智商这个层面的数据得到改变。认知这个概念包含的东西太多,用智商来表示更具有通俗意义,同时,智商水平也是认知水平的一种表现结果。
虽然看起来,这种名称的改变无甚作用,但实际上,这对科学实用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不同行业的专业术语就成了阻碍信息流通的壁垒。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更通俗的语言来对专业术语中有交叉的地方,进行代替阐述可以加速信息流速。
但是,反对这种通俗化的声音从这个通俗化行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呼声不小。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这个行动导致了信息冗余,并且增加了信息的模糊程。许多生活用语其实有他自身的学术解释,许多人连学术解释都还没有弄清楚,就开始误用俗称代指,这严重削弱了学术的严谨化程度。其实,每次关于文字方面的改动,无一不掀起血雨腥风,因为事关人类传承,不容儿戏。总而言之,文字是面向大众的,有它自己的演化趋势,倘若到了需要加以规范的地步,必定是这种趋势有挑战主流文明权威的风险。这绝对是所有知识分子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对于他们而言,文字的混乱,代表着整个学术界的混乱。对文字语言的应用方式的边界的移动,恰似两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进行拉锯对抗,无论哪一方赢,一旦控制不当,总容易矫枉过正,非得使得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战战兢兢的地步,还得等很长时间来恢复。
某种程度上,这种拉锯其实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是主流话语权对其地位的宣告和捍卫。当然,除了特别时期,主流力量会对其进行温和的调整,并不总是强硬手段。
至于“特定记忆强化”这个指令,就好理解很多了。这个和某个关于需求的心理学知识有点关系,这个心理学理论大概意思是说,倘若一个人在儿童时期过度缺乏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就会在长大后,将这一东西在生活中的比重过分的放大,乃至于认为这其实就是生活的全部,可以放弃所有对其进行追求。
一方面,意义上的相关要从这里说起,由于人类刚到来这个世界时,他经历一天的时间比上他过去到现在总共经历的天数,得到的比例相对于人生其他的阶段是很大的。举个例子,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过了一天,那么这天,就是他到此刻的一生,可以说,比例为一。一个一百岁的老人,他经历了一天,这一天对于他到此刻的生命来说,比例不大于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
这个数据可能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人们执着于童年时候得不到的东西。
男神的绝对正经穿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