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汴京百姓而言,内部贼匪,大宋政权稳定,汴京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总归祸害不到他们头上。
难得新帝和平登基,选择将立威的枪口对准外部的侵略者,普通百姓只有叫好支持的份儿。
当晚,皇帝于御殿赐宴,为一众凯歌将领加封官爵。
其中,甘老将军提为兵部尚书,沈从兴赐爵为威北侯,超一品,世袭罔替,晋位为中军都督佥事,顾廷烨晋位为左军都督佥事,均是正二品,此二人还御赐宅邸一座,其他赏赐无数,其下军官士卒均各有封赏,一时间京城一片欢庆。
顾庭烨之前救过新帝父子,作为他们的嫡系,皇帝将人派出去积攒军功是很正常的事,顾庭烨又不是个没有本事的,自然可以在朝堂占得一席之地。
只是在剿匪事件上皇帝同样收获很多地方军队将领的投诚,加上老皇帝当年希望皇帝与他的原封地嫡系人马隔绝,告诉他皇帝用人不能任人唯亲,而且老皇帝在之后还坚挺的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朝堂上新君继位并无多少分歧,他的继位无可指摘,国家相对原著来说也安定了许多。
支持皇帝的,除了保皇派,守旧派占比也是不低的。至于曹太后,老皇帝在位期间对她便多以防备为主,毕竟他的养母刘太后就是摄政的一把好手,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保住自己的后位,曹皇后对朝政也一向避而远之,就怕哪里戳到皇帝那根敏感的神经,以至于曹氏百年望族因她这个皇后被皇帝忌惮,欲除之而后快。
到底大宋尚在盛年,民不与官斗,官不与帝斗,斗不过不说,曹家本来就是以武将起家,与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颇为相似,于宋代皇帝而言,文臣再跋扈也动摇不了王朝的根基,可对于武将的防备却是刻在骨子里的。
新帝通过扶持自己的嫡系人马:妻弟沈从兴,家族弃子顾庭烨来和旧有的武将势力分庭抗礼,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
同时,削弱曹太后在前朝的依仗和影响力。
军权原都集中在五军都督府,外加京城留守司和各地卫所,五城兵马司也有一些,新帝即位后,新帝以一场北伐战事将大部分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到了沈顾二人手中。
照惯例,大军还朝后领军之将需交还兵符印信,可是眼看都半个月了,吏部上了几回书,稍微提醒了一下,可皇帝那里毫无动静,最后,武英殿大学士裘恕于朝会之时公开上奏,结果叫皇帝狠狠申斥了一番,谓之‘僭越’。
同时,皇帝为了平衡朝堂,打乱新旧势力的隔阂,将英国公府嫡女张桂英配给了当朝新贵顾庭烨,皇帝赐婚,自是无上的荣耀,张氏家世显赫,永宁候府虽与顾庭烨不睦已久,却也丝毫不敢怠慢夫妻二人。
【剧情里叛军打到禹州,大邹氏为救皇后,被叛军当成沈皇后砍下头颅邀功请赏。但在这里,兖王和邕王的势力被老皇帝一一打击,大邹氏还活着当她的诰命夫人,沈家大娘子,而张桂芬联姻的对象也只能换成了顾庭烨。毕竟大邹氏的品行有目共睹,无论是皇后还是沈从兴都不敢停妻再娶坏了自己的名声。】
老皇帝仁宗待勋贵权爵十分宽厚,是以二三十年来,军权大多为勋爵世家所把持,这些家族世代联姻,势力盘根错节,军纪涣散,新皇登基后自要大换血。
【不然袁文绍所在的忠勤伯爵府也不可能恢复爵位,并且袁文绍年纪轻轻便混到五城兵马司。】
皇上握着兵权不肯放,自然是为了将军权拿在自己或者自己人手里,护着皇帝安危是其一,其二便是震慑这些勋爵世家,若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兵权收回来就更好了。
大邹氏为了保住沈家的荣华富贵而死。可邹家在沈家发迹之后家世却配不上做沈家的妻,小邹氏成了拥有诰命不尴不尬的妾室,她的儿子被小邹氏养歪,没有担当。最后尚了公主,无缘仕途;长女在小邹氏的插手下嫁给了宗室亲王,没结婚前就已经有了环肥燕瘦的各色姐妹。最后,大邹氏的长女跟着卫王就藩,远离京城,再也指不上娘家了;唯有幼女,得了后福。
大邹氏的儿女,一个夫妻不睦,一个远嫁高门,只有一个过得好的,还是受惠于继母张氏,而非受惠于小邹氏。
而大邹氏的娘家人,也因为少了她的管束,落了一个抄家流放的下场。
我觉得这样的讽刺结局,真的没有必要。
综影视之穿穿不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