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是歇息,其实也没睡多久,最多也就半个时辰,黄琦莹陪着皇帝听他讲解如何鉴赏字画,也不知道怎么的皇帝就联想到了当年的富察格格褚英。
皇帝突然有些扫兴地放下放大镜,皱着眉头道
弘历:她自生下二公主后,身子便不好,朕本以为朕登基后她便可安心享福,不承想……终究是可惜了。最后连着二公主都没能留住
黄琦莹:褚英姐姐若是泉下有知,知道皇上这般惦念她,想来不会后悔与皇上缘分一场。若是皇上心里放不下,不如多怜惜怜惜大阿哥,到底是褚英姐姐留下的骨肉,小小年纪便没了额娘的疼爱。
弘历:朕打算追封诸瑛为哲妃,过两日便举行追封礼,再命宝华殿做一场大法事。
黄琦莹:这是皇上对褚英姐姐的心意,自然是好。只是皇上也不要过于伤怀了,褚英姐姐想来也是希望皇上能好好的,您的身体要紧
皇帝拍了拍黄琦莹的手,两人又略过这个话题继续看桌上的书画,直到王钦又搬了一摞折子进来,两人这才开始干正事,一个磨墨,一个批折子。
至于晚上,皇帝直接留了黄琦莹在乾清宫侍寝。
弘历:外头天冷,今晚就别回去了
//
第二天黄琦莹坐着暖轿准备先回景阳宫换了衣服再到长春宫给皇后请安,一个人坐在轿子里,思前想后,黄琦莹决定不对皇后提及皇帝要追封复查褚英为哲妃的事,总归皇帝和皇后这两座靠山,还是皇帝更可靠一些,这是由双方的关系和地位决定的。
而且,或许这是皇帝对自己的考验呢?
若是黄琦莹将自己和皇帝的谈话内容告知皇后,那么她在皇帝心里将永远是皇后的丫鬟,永远摆脱不了皇后一党的标签,更不是皇帝的嫔妃。
她赌不起!
就当她只是很平常地到乾清宫侍寝好了。
其他的她什么都不知道。
反正两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内侍在场,王钦就算事后知道给皇后报信也只会以为是皇帝自己琢磨的。
当然,追封哲妃也的确是皇帝自己的想法。
他和黄琦莹说这事,不过是寻求认同罢了。
何况,皇帝都说了过两日,反正皇后迟早会知道的事,毕竟皇帝只是做出决定,无论是追封的规格还是法事,都需要皇后出面打点,根本不需要她多此一举跑到皇后跟前卖乖。
//
而且,她还记得上辈子,也就是皇上追封富察格格为哲妃之后不久吧,刚好过年,大阿哥好好的皇子,内里居然穿着的是脏衣服,可见照顾的奴才有多有恃无恐,做得这样明显,皇帝就算再傻也很难相信皇后是个好的吧。
黄琦莹虽然不知道三阿哥那儿有什么猫腻,但皇后绝对不安好心,因为她没道理只算计一个大阿哥永璜。或许是因为三阿哥永璋的生母纯嫔盯得紧,底下的奴才不敢放肆?
黄琦莹乃是皇后侍女出身,也怕纯嫔报复不了皇后将矛头转移到她这个软柿子身上来。
又有两人几乎同时生产,对方明明欢喜于生了个阿哥,可最后却是母子分离;而黄琦莹虽然生了个女儿,却可以承欢膝下,在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之下,黄琦莹可不敢赌纯嫔的人性。
感谢泡泡_577261947小可爱为本书开通会员,加更1
刚刚看到一个帖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和敬公主是乾隆和孝贤皇后生的第二个女儿,不过是唯一活下来的女儿。乾隆初年,由于康熙、雍正还有一批太妃生活在宁寿宫中。乾隆为了表示对这些庶奶奶、庶太奶奶们的孝敬,自己年幼的几个儿女都交给了她们抚养,让小孩子们承欢膝下。而且乾隆还特别下旨,为了不奢华浪费,小皇子和小公主们要穿得朴素一点。《国朝宫史》记载乾隆二年六月十五日,上谕:总管等告知诸母妃,照看小阿哥、公主,所穿衣服不必用织绣等物,过于华丽。只用随常衣服,为幼年惜福之道。
和敬公主长大后,乾隆开始为她考虑婚事。由于清朝实行“满蒙联姻”国策,和敬公主的驸马自然也是从蒙古亲贵中选择。乾隆十年,来自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罗卜藏衮布的第三子色布腾巴勒珠尔成为和敬公主的夫婿。
清朝前期,下嫁蒙古亲王的公主一般要亲赴夫家蒙古领地生活,不过在清朝入关之后,从康熙后期开始,不少公主开始找各种理由滞留京城,因此在和敬公主下嫁后,乾隆虽然也让她去了几趟蒙古拜见公婆,但最终还是开恩让和敬公主夫妇留在了京城,这是乾隆一生中对女儿最大的恩典了。
不过乾隆也规定,公主的礼秩地位只等同后宫贵人,因此和敬公主虽然是皇后唯一的嫡女,但对待嫔和嫔以上的众多庶母,也要行下跪磕头之礼。乾隆寿命比较长,六七十岁时后宫还不断有新人进入,也就出现了50多岁的和敬公主还要给父亲20出头的宠妾下跪磕头的现象。而乾隆规定皇贵妃贵妃等去世后,固伦公主都要跪着迎接金棺举哀,和敬公主也得跪送众多庶母。
认为真实历史和电视剧里和敬公主在后宫颐指气使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综影视之穿穿不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