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因为明玉和明慧的这一层关系,德妃对良嫔也是多有关照,不然凭着后宫拜高踩低的风气,和老八失势之后良嫔病怏怏的身子,根本熬不了这么多年。
良嫔年轻时可谓是艳冠后宫,纵然因为出身的缘故不得帝王尊重,但凭着一张近乎完美的脸蛋,还是得了皇帝不少的恩宠。
加上老八那些年的风光,当年和她争过宠的嫔妃,未必不会有痛打落水狗的心思。
而德妃愿意在这时候伸出援手,也未必只看私人关系,若是老八还有继位的希望,她管良嫔去死,正是因为老八是被皇帝亲手废了的,往后不会再有起复的机会,本身又是个有手腕,有本事的,和十四又是连襟关系,这个时候雪中送炭,将来还能有个不怕对方反水的帮手。
因为对方除了十四,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就算老八不行,还能直接用弘旺,弘旺好歹是老八的亲儿子,老八虽然还有一个幼子,但八福晋陪嫁所生,还等着弘旺这个做哥哥的能拉他一把呢,老八为了儿子们的前程,也只能用自己之前积攒的人脉为弘旺办差提供支持。
这样一来,比老八亲自上场还更加让人放心。
而良嫔,同样是德妃牵制老八的一颗棋子。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老八是个聪明人,德妃打什么主意他未必不知道,如今不过是互相试探磨合罢了,何况,这世上的事,本来就不单纯。
交情和信任很多时候都是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渐渐加深的,施恩和被施恩,虽然名义不同,但殊途同归,对这些皇子阿哥来说,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不过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利益联合的借口罢了。
老八需要为整个家寻找后路,德妃有意他之前经营的人脉和办事能力,只是很多事情不能说的太过直白,只能用这样迂回的方式互相试探,相互靠近。
胤祯:额娘,这些事你就不要在明玉面前提了,她对八哥观感不好
胤祯之所以对德妃说话这么随便,也是知道对方还挺喜欢明玉的,不会为了这点事就心生不满。
德妃白了他一眼
德妃:我还能不知道?就只当我是看在明慧的份上帮她关照婆母吧,如今八阿哥府,就明慧还能进宫尽孝,良嫔要是出了事,不说要闭门守孝一年,之后恐怕也没什么借口出门了
明慧和宗室里的很多福晋关系都很不错,刚嫁进皇家的时候是为了丈夫胤禩打好夫人外交,后来夫妻关系不如从前,便是为了给儿子留一条后路。
而且,借着从前八爷党的关系,她和很多重臣夫人也有些交情,如今老八倒了,但她还有十四这个妹夫,和这些人的关系,倒是没断,因此,消息还挺灵通的。
有时候还能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收获,在十四和明玉不得不低调做人的当下,必然要有人将这一块的短板补上,所以德妃并不希望明慧被关在后宅。
德妃:如今咱们正处在风口浪尖,额娘除了给太后请安,也是轻易不出门。皇上那人,容易多想,你自己也悠着点
胤祯也不恼,笑嘻嘻地应承了,母子俩又说了几句闲话,请安的时辰便差不多了,胤祯已经成年,也不好多呆。
虽说协理朝政并非真正的当家做主,但作为这些人名义上的老大,太子又已经被废,多得是人想要趁机下注,刷好感,有时候连胤祯自己都惊讶于臣子们的办事效率压根不似他印象中的拖沓,到最后才互相推诿责任。
直至十一月康熙宣布拔营回京,胤祯这次协理朝政的差事算是圆满落幕,此次行围康熙所获颇丰,随行的众位阿哥和大臣都盛赞:“皇上雄姿不减当年,非我等可比!”
老年人总是喜欢别人夸赞自己年富力强,康熙也不例外。
皇帝龙心大悦,十一月二十六日,行至行宫休整时,还特意举行宴会,君臣同乐。
胤祯为表孝心,不得不沿袭众位哥哥们监国时的传统,给康熙上折子:欲前往迎驾。
也是向康熙表明自己并无不臣之心,京城离了自己照样转。
对此,皇帝直接准了胤祯所求,还叫了老五这个做哥哥的一起,也好照顾提点胤祯这个弟弟。
明玉简单替胤祯收拾了点行李,京城离行宫不过一日多的路程,要不是面圣须得仪容整洁,连这点东西都可以不带。
郭络罗明玉:就这点子路程,皇阿玛身边还有那么多儿子,非得叫你马不停蹄的赶路过去迎驾,真心疼儿子的阿玛,哪里会做这样的事。
胤祯:哎哟,我的姑奶奶,你怎么什么话都敢说,好在这会子房里没人,要是被人听见了,我都保不住你
胤祯:这也是当年大哥和太子做的好榜样,当年皇阿玛出行,多是由大哥护卫,太子则负责留京监国,太子党势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皇阿玛也怕被人抄了老底,所以每次回京都要叫负责协理朝政的皇子轻车简行远行接驾,拿捏住最要紧的那个人,京城里就算有点什么,也得弃了原来的打算;
胤祯:要是不来,皇阿玛也能有所准备,例如调兵,以抗旨的名义先行遣兵入京拿人。这么多年过去,这一传统也成了众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郭络罗明玉:那会不会有人利用这一点中途截杀啊?
胤祯听了明玉的话,笑道
胤祯:说什么傻话呢,不说行宫至京郊这一段路都是官道,仅一日的行程,只说圣驾出行,必会有人提前探路,以保证帝王出行安全,沿途可都是有人看着的。若是有人敢出手,肯定要先被皇阿玛剁了手脚
明目张胆至此,在一个皇帝看来,便是对皇权的挑衅,不杀鸡儆猴,他估计都不敢安稳睡下。
以皇帝如今对朝廷的掌控力,根本不存在查不出来的可能,他那些兄弟都是聪明人,哪会自寻死路?
郭络罗明玉:那就好,一路小心
明玉带着弘暟将人送到郡王府门外,看着胤祯带着侍卫和贴身太监打马而去,虽然也怜惜对方辛苦,但已经确认此行并无危险,倒是不怎么担心了。
弘暟实岁还不到四岁,明玉又穿着花瓶底,母子两牵着手,但身高是不怎么匹配的,回正院这一小段路,小孩子走得是跌跌撞撞,不过倒是没嚷着要人抱,看来这一年跟着胤祯锻炼还是有些好处的。
等弘暟去了前院跟着先生启蒙,明玉这才翻着自己做的日历叹息:如今已是康熙53年末,接下来的日子必然要越来越小心,弘暟这小子不比他哥哥聪慧,自己以后在他面前说话还是要小心着些,顺便叫胤祯安排的先生多给他灌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然去了上书房,弘明也没办法整日看着他。
他的那些堂哥,对他羡慕嫉妒的不少,难免会有人故意在话语上设下陷阱……
也就是在这一年年底,整个紫禁城都是冰雪琉璃世界,但丝毫不影响京城百姓讨论得热火朝天,自从从老八的庄子上得了牛痘预防天花的思路,太医院奉康熙的命令一直在试验,历时两年的时间才将细节一一完善,临床试验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率,比之前用人痘可安全多了。
人感染之后只会有轻微症状,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身体不适。
康熙有心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伟大政绩来做,大臣们爱惜性命,看到效果,自然也不会阻挠。
为了给予百姓信心,年幼的小皇子和皇孙们会作为第一批种痘的人选。
胤祯:放心,这项试验皇阿玛不说有百分百的把握,也是胸有成竹的,不然不会拿自己的孩子冒险。除了那些死刑犯,皇庄里的管事,佃户以及孩子都已经试过了,并不会很痛苦,而且,我有空也会去陪着他的
他们这些皇子,早年都是种过痘的,如今倒是不惧。
明玉倒是想问问老八这中情况还又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想想也不必问了。
结果不言而喻。
只看聪明人的动作就知道了。
老八自己想来也是知道的,京里传得沸沸扬扬,他又不是聋了,可一直悄无声息的,也不曾叫人为自己正名,便该知道事无转圜之余地了。
此时装聋作哑,康熙看在他识趣的份上,将来或许会有所弥补,不至于一败涂地。
不说原来他就不是康熙的对手,几年过去,人手四散,老八早已不是名扬京城的八贤王了。
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
//
随着未种过痘的皇孙们入了种痘所,往年京中最盛行宴会的时节,因为皇帝的这道诏令倒是诡异地平静。
倒是京郊的寺庙庵堂人来人往,就算有人不来,香油钱也是添的足足的,就怕因为怠慢这满天神佛让自家孩子成了那个倒霉鬼。
毕竟虽说了是成功率高,但也保证不了万无一失。
在这个关头上,许多靠着皇恩立足京城并且准备跟着皇帝脚步走的臣子为表忠心,也都是送了家中儿孙一起进去的,虽然不说一定是受宠或者说嫡出的那个,但也是表态了。
只是进了种痘所,一应好的医护自然都是要先紧着皇帝的亲生儿子,再是皇孙,至于臣子,那就要再退一射之地了,这种情况下,谁能有心情玩乐?
好在一个月后,几经隔离诊断,都证明牛痘之法的实用性以及安全性,弘暟也精神抖擞地被他阿玛接回了家。
胤祯抱着弘暟坐下,明显心情很是振奋
胤祯:这次许是为给天下人做一个表率,一应药物以及医护,都是极好的,加上派来的人用心,心知伺候的都是平时接触不到的贵人,若有疏漏,家里人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的,竟然无一例伤亡,只有几个留了点痘印。
胤祯:这个结果,竟是历次最好的
郭络罗明玉:这样的结果,对于推行牛痘之法自然最好
康熙有了这样的功绩,希望对上臣子和仕子能挺直了腰杆,不要再被一个“仁”字的名声束缚住了吧。
郭络罗明玉:不过,若是要推行牛痘之法,户部那边经费够用吗?
胤祯:放心吧,就算是为了这项功绩,皇阿玛少不得也要拿出些魄力来震慑一番这些臣子
想继续借钱不还,想都不要想!
大臣们倒是想跟康熙四十六年似的拖着,等有了出头鸟,他们也能跟着不还国库的银子。
可惜皇帝年纪大了,急着要这名垂千古的功绩为身后名声做铺垫,自然不肯叫人挡了他的路。
四十六年的时候他还顾忌这太子当和大阿哥党,如今连八爷党都被他一手端了,剩下的皇子势力和前面三位比起来又还不成气候,更别说二废太子时,一直都自恃以仁君行事的康熙却对太子党的人一点未留情,齐世武是被铁钉活活钉死的,托合齐被锉尸扬灰,不许收葬。其他众人更是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这样的铁腕,虽然时隔两年,但经历过这一段的大臣轻易可忘不了。
对他们来说,银钱虽然很重要,但只要权势,性命保住了,想要多少银钱,往后还可以得到,但没了性命和权势,纵有多少钱财,也是没有用的,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皇帝一旦态度强硬,做臣子的再怎么样,也只有妥协的份儿。
而且皇帝也没叫他们全都一次性还了,这次只还一半儿,剩下的分三年还清。
胤祯刚开府的时候也是借了银子的,十万两,但四十六年那一次,明玉已经和老九合作做生意,家里并不难过,也有余钱,已经是尽数还了的。
之后,也再未从户部借银。
更别说康熙五十年那会儿出海,虽是另有任务,但借着在西方各国倒腾货物,还是赚了不少。
如今皇帝重新提起这事儿,他自然毫不心虚,至于底下官员借的,关他什么事?
安亲王府倒是借了不少,也不想还,可惜明玉的外祖母已经病逝,和安亲王府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加上十四这些年来愈发得势,想要投靠他的人不少,其中就有不少原来正蓝旗的人。
不管不顾是能从两姐妹手中捞上一笔,但过后情谊肯定要大打折扣,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现任安亲王也只能忍痛从库房自己拿了银子还债。
对此,明玉还有些不敢相信这位舅舅原来是如此识时务的人,不少清穿小说都把这位塑造的有些极品,难道都是抹黑?或者说剧情需要?实际上对方根本不是这样的人?
明慧一看就知道她又在脑补些什么东西,直接翻了个白眼
郭络罗明慧:皇上不待见安亲王府,他如今只能等着将来……翻身,我们就是那个关键,为了银钱和我们翻脸不值当
郭络罗明慧:别忘了,外祖父当年可是跟着豫亲王他们打江山的老臣,家底丰富着呢,舅舅只是抠,却不是真没钱
明玉点头,表示受教。
郭络罗明慧:他们不来也好,我们姐妹自幼养在王府,怎么说都是恩情,有这两桩婚事,也多是靠着安亲王府的势力,双方在外人眼里是割舍不开的。他们有自知之明,相处起来有分寸,总好过彻底撕破脸皮,大家脸面上都不好看。
郭络罗明慧:我们姐妹两的名声也好听些。
其实,前些年胤祯一直只有一个嫡福晋,已经隐隐有郭络罗氏姐妹善妒的传言了,毕竟刚出嫁那几年明慧确实名声比较差,只是前有十阿哥和十福晋,十四又不在京城,德妃也护着,这些人说的再多,也伤不了明玉分毫。
不过是无关人等罢了。
现在虽然好一点了,端郡王府也有了格格,但只要有利益对立,这种话就永远不会有彻底断绝的一天。
要是再加上忘恩负义的名声,恐怕就没有那么好收尾了。
牛痘之法在京城的推行十分顺利,康熙的心情也以为政事的顺畅而持续走高。
康熙五十四年的新春宫中宴会频频,甚至传出皇帝有意再次大封后宫的消息。
德妃:上一次是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吧,佟贵妃,良嫔,和嫔都是那时候封的
德妃:转眼又这么多年了,本宫的德妃是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当了三十四年的四妃,也不知道这一次皇上会不会晋封本宫。不过晋不晋封的,如今宫里就这么些人,我都习惯了
德妃说是这么说,但心里应该还是盼着的,如今宫里最有机会问鼎那个位置的皇子都是她亲生的,有些野心和想法挺正常的。
不过明玉倒是觉得希望不大,本来德妃的儿子在前朝就挺风光的了,要是后宫再以她为尊,估计康熙都要睡不安稳了。
毕竟康熙现在又还不到暮景残光的时候,虽然是有意选择一个合格的储君,但在他还坐着皇位的时候,肯定是要保证自己的绝对话语权的。
不然当初也不会和废太子闹到父子相残的地步。
前朝后宫皆掌握在其中一脉手里在他看来就是危机的开始,毕竟人的野心就是这么一步步被养大的,原来的时候以佟贵妃领着四妃共同掌权,前朝皇子们互相争斗;
要是德妃成了贵妃 ,佟贵妃空有家世却没有子嗣,在皇帝年老的当下,必定会有很多人向德妃靠拢,等她将后宫拢在手里了,若有不顺,难道不会想着将他这个皇帝拉下马,让自己的儿子上台吗?
历史上康熙大封后宫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当时的形势难道会比现在更复杂吗?肯定不会,但康熙依旧没有晋封德妃,反而选择继续以佟贵妃为尊,又陆续册封了好几位妃子,以淡化德妃这位四妃之一在后宫的存在感。
现在也是一样,康熙五十四年二月,皇帝下了册封圣旨:
晋封庶妃博尔济吉特氏为宣妃;和嫔瓜尔佳氏为和妃;庶妃戴佳氏册为成妃;良嫔卫氏为良妃;庶妃万流哈氏为定嫔;庶妃王氏为密嫔;庶妃陈氏为勤嫔。
虽说后册封的妃位不如原来的四妃含金量高,但物以稀为贵,加上和妃,密嫔等人尚算年轻,有皇帝的恩宠加持,到底分去了后宫众人不少的目光。
对还在上书房读书的弘皙也是关爱有加,导致整个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谁都不确定皇帝的具体想法。
也因为皇帝的这种种迷惑的举动,更多的人停下站队的脚步,从而选择继续观望一段时间。
至于晋封良嫔为良妃,则是为了补偿,安抚住老八。
胤祯:这样也好,我看皇阿玛身体尚算健朗,不会这么快……,冷一冷那些人也好,免得身边的人良莠不齐,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自己人插上一刀
当然,胤祯更怕的是被身边的人裹挟着往前走,碍了皇帝的眼,最后步了老八和废太子的后尘。
胤祯:佟贵妃到底是皇阿玛的表妹,又是佟家的门面,皇阿玛不想有人与她并尊也是有的
胤祯:而且贵妃只有一位,宜妃娘娘这些年颇和皇阿玛的心意,五哥事皇玛么至孝,九哥也是个能干的,要是册封了额娘,那边未免不会心有不满;皇玛么身子有恙,也得顾虑她的感受。
老九如今算是他的人,为着一个贵妃之位和他离心实在不值当。
德妃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总算没那么别扭了,但还是白了他一眼
德妃:知道了,额娘是那么不懂事的人吗?
进宫这么多年,早年受过的委屈也不少,德妃自然知道面子总归不如里子来得实在。
甄嬛传之寿终正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