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本没想要向官方抗议什么,他只是个标准的顺民。
但这并不妨碍官方眼线行使其职责,“范玉为”这个人已经被暗哨记录在案,秋后算账是难免的事。
“宁可枉抓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也许,他们真在这么做。
所以,范玉为认定,自己后来的“冲动”是对的:被冤枉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他最后也成全了对方的诬告——他勇敢地挡在坦克前面,成为了那个“螳臂挡车的歹徒”。
六月五日清晨的那一幕,注定要载入史册。
历史事件的含义不会自动呈现,而总是要由人来解读。由于立场各异,各方对“挡坦克”事件说法不一,官方广播里的解说依旧义正辞严,说那是个“狂妄自大的歹徒”;可外媒看到的却是,在这个国家里,个人正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对抗无情的国家机器。
坦克车前那个孤独的身影象征的不是狂妄自大,而是绝望挣扎:一个代表了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的弱者,铤而走险,要以生命捍卫自己的天然权利,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敢和无奈!
外媒说:“当个人挺身反抗强权时,依旧还承受着强权所给予他的教化和伤害。”
的确,每一个英勇的举动,背后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漫长的历史。范玉为并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他很精明,也很谨慎,他知道对抗政府的下场,所以便有了那次逃跑,6月4日夜里清场时,他并不在场。只是,当第二天清晨,他因故赶来时,面对前方滚滚而来的钢铁洪流,再回望背后那片空空如也的广场,刹那间,他终于明白了些什么,于是痛下决心,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当时,像范玉为这样后知后觉的人不在少数,只是,当他们真正清醒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那场风波过后,破裂的不只是官方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是每个中国人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公平的信念——“原来社会主义国家里也会有阶级!”人们感觉自己被骗了,开始痛恨、发泄,人们开始传唱《垃圾场》。改革十余年来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在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机缘下突然爆发,让这个刚刚从十年浩劫中复苏的国家,再度遭受一场毁灭性的信仰危机。
文革的伤痛持续了十年,而这次学运引发的思想阵痛,可能要花好几个十年才能慢慢平复。
也可能,永远无法再平复。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一个人的死而起。
这是个敬畏死亡的国度,在这个国家,从几千年前的先贤时代开始,人的死亡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其他国家和民族总爱把人的死亡交给神来主持,而在这个国家,死却总是标记着浓重的现实注脚,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认同“盖棺论定”的说法,他们相信,那些高尚的死者理应受到后人永远的尊敬和纪念。
三体第287纪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