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教授谦和地笑笑:“没事儿,我知道,无机分子机器这事儿,放谁那,都无法相信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你的怀疑很正常。”
“那这盒子里的是——”范玉为依旧心有余悸,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
“一种独特的无机分子机器——六合氧,”赵教授回答道,“这东西的是环状结构,由6个氧原子首尾相接组成,跟苯环很像,哦,你不用去费心去算化合价了,那是特殊价,不是整数,而是分数——负二分之三价,差额由氧环中央嵌套的亏电镁原子补齐,所以,这东西整体呈正电性,我正是依靠这电荷性将它捕获并悬浮储存的。”
“哦,原来是这样。”范玉为在头脑中勾画出了那东西的模样:一个微小的、带轴的原子环,静静悬浮在盒内的真空环境中,就像死神脱下来的指环——诱人、致命的指环。
“它能从环境中强行夺取氧原子,并复制自己,”赵教授说,“但因为尺寸过小,要在试验中觉察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是因为机缘巧合,才邂逅这个奇异的事物。我偏执地相信无机分子机器肯定存在,便通过当年同事的关系,从上海生化所找来一套淘汰了的高精度真空设备,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物化环境下的试验,测试不同环境下化学分子的特性。在圈内人看来,我那些试验都是徒劳,但我却乐此不疲。当时,我设置的那些试验环境,完全是一个试验物理盲的手笔,磁场强度、辐射数值什么的,全都是随意设置,没想到,误打误撞,居然弄出了这么个小东西。只是,发现它后,捕捉起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以您在分子化学方面的功底,这些都不成问题。”范玉为渐渐冷静下来,“只是,因为是独立研究,没有相关技术援助,在那过程中,您一定经历了不少挫折吧?”
赵教授缓缓点点头:“确实,失败过很多次,不过最终还是成功了,辛苦点儿也值。”
“苦尽甘来,”范玉为意识到赵教授这次是想和爱徒分享成功喜悦,不由得转惊为喜,“这真是太好了!这,这成就,完全可以得诺贝尔奖!您马上公布这个成果吧!我这就去通知大家,太好了!赵教授,这下在诺贝尔奖获奖史上,中国人就要实现零的突破了!”
赵教授笑笑,语气却有些伤感:“零的突破吗?唉……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已经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了。”
“什么?”范玉为疑惑了,“我们中国人已经得过了诺贝尔奖?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赵教授笑笑:“呵呵,现在的国人啊,忘记的事情越来越多了。”
“您能讲讲吗?我很想知道这里面的原委。”
“哎……说来话长啊,”赵教授长叹一口气,说:一切还得从六十年代说起,那时我二十多岁,正是热血澎湃的年纪,在爱国精神的鼓舞下,回国了,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我被安排在上海生化研究所工作,于是,我参与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研究。那时的实验条件还很艰苦,全所成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到1965年,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
三体第287纪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