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石柱上的纹路好奇怪?但有好像很熟悉!”我看着刚才拍的石柱照片,心里思索着……。
灵巧给蕊蕊包扎好伤口,去河边处理血渍,从河边回来的时候正好看到的我抓耳挠腮,就走过来问我:“墨大哥,你在想什么呢?样子就跟猴子似的!”
“没什么!什么跟猴似的?我就是在想石柱上的花纹感觉很熟悉,好像在哪看过。”我还是抓耳挠腮看着照片回答道。
“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要不还是让我看看吧!”灵巧把自己的手机给了我,又把我的手机取走。
我看到灵巧的手机里显示的是是视频功能,这段视频竟然是我看照片的时候抓耳挠腮的举动,没想到被灵巧录了下来。
“灵巧小妹妹,你手怎么这么快啊!”我看着灵巧说道。
“哈哈!我看到你这个样子觉得好玩,就录了下来。”灵巧没忍住笑了出来。
“对了,这张照片上的花纹不就是跟我在家找到的青石板上的很像吗?”灵巧表情又严肃起来。
我又把手机从灵巧那里拿过来看了起来。
“墨大哥、灵巧妹妹、武大哥,兔子已经烤好了,可以过来吃了。”周小六喊道。
灵巧听见周小六的喊声:“先别想了,我们先去吃饭!”
我和灵巧起身朝篝火走去。
“来,蕊蕊给你一块大的!你现在受伤了,要好好补补。”周小六拿了一大块烤兔子肉给蕊蕊。
之后,给我和其他人也都是比较大块的,唯独给老白是我们之中最小块的。
“我说小六啊!你这也太不公平了吧!给他们都是大的,就给我是小的!”老白抱怨道。
“你还好意思说!刚刚也不知道是谁偷吃的那么多!本来我是想这么小块的也没你的份!”小六说道。
“那我还要谢谢你喽!”老白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说道。
“哈哈哈!”我们其余的人都笑的合不拢嘴。
吃完饭,我们走在一起讨论了一下接下去该怎么走,我把我和灵巧的发现说了一下,最后决定就再去第一条岔路的石柱看看。
“老白!现在蕊蕊受伤了,所以她的行李你来拿。”我对老白说道。
“凭什么?”老白反驳道。
“你没看到蕊蕊受伤了吗?”我反问他。
“还有谁叫你刚才偷吃那么多!”小六附和道。
“对!对!还有我的行李~”灵巧对老白撒娇卖萌说道。
“行吧!就看在灵巧的面子上我拿。”老白一见灵巧对他撒娇卖萌就屈服了。(这也太没原则!)
“跟我有什么关系!拿着,拿着。”灵巧脸一红把行李交给老白就往前走去。
就这样我们往第一条岔路上走。
到了那里,灵巧把蕊蕊扶到一棵倒掉的树干坐下。
我对着石柱研究起来,武清蠡带着其他人在周围找找有没有其他什么线索。
“啊——!”
一声大叫传来,我和武清蠡会合后向叫声的方向赶去。
当赶到的时候,只见灵巧蹲在地上大叫,也不知道她哪里来的音量。
“灵巧,怎么了?”我问道。
“你们看那里!”灵巧指着不远处的地方说道。
我们看到不远处有好几具骨架,武清蠡见状立马上去查看,我也跟上去。
一看之下才发现,这几具骨架比一般的骨架大了好十几倍,可以和史前恐龙有的一拼。
“老墨!你快看这个肋骨上刻有和石柱上一样的符号!”武清蠡指着肋骨内侧说道。
我凑过去看:“武清蠡,你这几天跟着老白学坏了~”
武清蠡说道:“纳尼!别废话,快仔细看看。”
“我看这个头骨,原本应该是早已灭绝的恐鸟”蕊蕊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哇……啊!蕊蕊你什么时候来的!”我和武清蠡同时转头。
“现在,这个不重要!”蕊蕊捂住受伤的手臂说道。
“你说这个是恐鸟!”我惊讶道。
“没错!这个头骨很像!”蕊蕊回答道。
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之一,最初由英国着名的解剖学家欧文(恐龙的命名者)命名,意思是“令人恐惧的大鸟”。目前根据从博物馆收藏所复原的DNA,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包括2种身体庞大的恐鸟,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身高平均约3米的巨型恐鸟中,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在300多万年以前,巨型恐鸟可称得上世界第一高鸟。虽然上肢已经退化,但恐鸟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尽管下肢发达,庞大的身躯使得恐鸟的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
恐鸟被认为在约1500年左右绝种,虽然有一些报告推测在新西兰某些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纪仍然有恐鸟生存。
一些人认为恐鸟的数量在人类到达前便已经开始减少,不过恐鸟的绝种目前主要还是认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的猎捕和开垦森林有关。在人类抵达之前,恐鸟的主要猎食者是哈斯特鹰,世界最大的老鹰之一,现在也绝种了。奇异鸟一度被认为是最接近恐鸟的近缘种,不过在经过DNA的比较后,发现其实恐鸟与澳大利亚的鸸鹋与食火鸡比较接近。
“谁——!”
武清蠡大叫一声,纵身一跃朝左边草丛跑去。
“好汉饶命,别杀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被武清蠡抓出来。
“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在这儿!”武清蠡把刀架在中年人的脖子上问道。
“我说……我说!我说一个考古学家,我来这儿是因为发现一件非常具有考古价值的古董出现在这神农谷中,所以我们考古队就来这儿,我是因为和我的考古队失散了,才误入这里。”中年人看见武清蠡的刀,吓得什么都说了。
“哇!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骨架!,还有这个骨架上还有类似石鼓文的文字。”
“石鼓文!”我们异口同声的说道。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还有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
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
“让我再仔细看看!”中年人跪行到骨架旁。
“不对!好像又不是!应该是石鼓文的一个分支。”中年人看完后又推翻自己刚才说的。
無言哑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