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拼音:xìn,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1]。最早见于金文[2]。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基本信息栏来源:[3])
中文名
信
拼音
xìn,shēn
注音
ㄒㄧㄣˋ,ㄕㄣ
平水韵部
去声十二震[4]
部首
亻
总笔画
9
五笔
wyg
仓颉
oymr
郑码
nsvv
四角号码
20261
统一码
基本区 U+4FE1
字级
一级字[1]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字
结构
左右结构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书法字形
音韵汇集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图
会意兼形声字。“信”字是战国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地域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各有特点。楚国的字形“18”从言,千声;三晋和燕国的字形“19”从言,身声;齐国本作“忏” (与《说文》小篆“忏”不是一个字),后变为“㐰”,是《说文》古文所本。《说文》别有古文“訫”,出土古文字尚无征。秦汉文字则从人、言,或仁、言,会人言可信之意,人(仁)亦声。“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秦文字从“人”或“仁”声,可能孕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还作为吉语铭刻在印章中。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即能履行诺言而令对方不疑,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5]
详细释义
左右结构
快速
导航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书法字形
音韵汇集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图
会意兼形声字。“信”字是战国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字,地域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各有特点。楚国的字形“18”从言,千声;三晋和燕国的字形“19”从言,身声;齐国本作“忏” (与《说文》小篆“忏”不是一个字),后变为“㐰”,是《说文》古文所本。《说文》别有古文“訫”,出土古文字尚无征。秦汉文字则从人、言,或仁、言,会人言可信之意,人(仁)亦声。“信”本是一个形声字,从“千”声,或从“身”声。秦文字从“人”或“仁”声,可能孕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信”字在战国时代大量用于人名、封君名,还作为吉语铭刻在印章中。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即能履行诺言而令对方不疑,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5]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xìn
形容词
诚实不欺。
Honest
《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不发生差误,有规律。
Regular
《管子·任法》:“故圣君设度量,置仪法,如天地之坚,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时之信。”
动词
守信用,实践诺言。
Trustworthy
《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守信
表明,明确。
Show
《左传·定公八年》:“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
信从,相信。
《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知道,料到。
Foresee
《淮南子·泛论训》:“及其为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及始信于异众也。”
任意,听任。
Allow
《荀子·哀公》:“故明主任计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计。”
信口开河
副词
果真,确实。
Really
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名词
符契,凭证。
Certificate
《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
信物
使者,传送公文函件的人。
Messenger
《史记·韩世家》:“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信使
书信。
Letter
唐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诗之一:“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信封
消息,音讯。
News
汉扬雄《太玄·应》:“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
穿越古代将军之女之当帝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