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蔓看着两个双胞,低着头走了进来,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就说道:″你们俩个怎么了,怕我吃了你俩啊!看着就生气。
说说看你们俩个,怎么帮我圆这多出的几千万是怎么办,怎么能圆过去,总不能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原来龙首是为这事操心啊!这是鱼雷和水雷的武器商送来的技术参数,龙首先看着,我们再想想,一会就有主意了。龙首稍安勿躁。妹妹你看什么,快想。
楚蔓看着纸上的鱼雷和水雷的技术叁数,突然楚蔓想起她在前世所玩过约大海战中,米国的MK.14型鱼雷是二战质量最差的的鱼雷,故障率高达70%,潜艇艇长简直恨死这东西了,要么提前爆炸,要么根本无法命中,鱼雷定深不准确,常常从船底穿过,以至为了保险起见将深度统一定为0米。
楚蔓才想到这能买吗?还是多买点地效飞行器的发动机和水雷吧!
这水雷的参数还不错,又看了看潜水艇的,楚蔓才发现这潜水艇真的是个好东西,这次自己是不是玩点大的,这米国刚刚退下来的这几艘潜水艇真心不错,有了它们在,自己是不是想偷偷运点东西也行了,就拿起米国这潜水艇的资料好好的看了起来。
尺寸:舰身长度311英尺7英寸、宽度27英尺3英寸、水面航行时吃水深度19英尺3英寸。
舱间配置:自舰首起为前鱼雷舱、军官舱、控制舱、无线电室、厨房、餐厅、住舱、前轮机舱、后轮机舱、主机控制舱、后鱼雷舱。共有8个水密舱间。与现代潜艇不同的是,艇长的指挥作战的位置是在控制舱上方的小操舵舱(位于指挥塔内)。舰身为焊接接合,压力舱前后段为单层舰身,中段为双层舰身。
推进系统:4具各输出5400匹马力的通用(General Motors)柴油主机,带动4具马达转动2具推进器;下潜时马达则由两个各126具铅酸电瓶的电瓶组驱动,每具可产生1375马力。每具电瓶重达1650磅,充满电力时可输出2.75伏特,两个电瓶组联合输出达15000安培。
性能:水面最大航速20.25节,水下最大航速8.75节。水面航程为11000海里(速度10节),水下航程为95海里(速度5节)。潜深为350英尺。舰内油柜可容94400美加仑柴油,一次出航可长达75天。如同当时的传统潜艇,它们下潜后的续航力和机动力都不佳,高速水下航行很快会将电瓶耗尽。事实上,当年的传统潜艇基本上都是「可潜鱼雷艇」,大部份时间都在水面航行,而且水面航速高于水下航速。
武装:本级潜艇最初服役时为前方有6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后方有4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舰内最多可携24枚鱼雷或40枚水雷。甲板上有1门3英寸/50倍径舰炮(位置在指挥塔前方或后方并不一定,因为设计时即有两处炮位),指挥塔上有2挺0.5英寸口径重机枪。但是本级潜艇的水面武装在战时多次升级,连带改变指挥塔造型。大战中期,由于作战经验显示3英寸舰炮准确有余但威力不足,甲板舰炮大多升级为1门4英寸50倍径舰炮,机枪则由安装在指挥塔前后平台上的2门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取代。到了战争末期,许多潜艇舰炮升级为1门甚至2门Mk.17单管5英寸25倍径舰炮(射速可达每分15~20发,最大射程超过10000公尺),厄利孔机炮则由2门单管40毫米博福斯机炮取代(以上配置并未全级统一标准)。这样的水面火力远远超过多数当代其它潜艇,不过这当然和太平洋作战中,日本缺乏船团护航兵力,让潜艇多有执行水面火炮攻击机会有关。
船员:5名军官与55名士兵。
声纳与雷达:本级潜艇在战时使用WCA主动声纳,以及JP被动声纳,前者的有效距离约为5000码。以上两种声纳都需要手动转动方位与操作。当时的被动声纳仅能告知方位,距离和速度则需要操作员凭经验和知识估计(例如根据声音估算目标螺旋桨转速)。此外自1942年起,本级潜艇陆续配备雷达。一般标准配备为SD对空搜索雷达(有效距离仅6海里)、以及SJ对海搜索与导航雷达(对驱逐舰大小目标有效距离为6海里)。自战争中期开始,潜艇开始在潜望镜结构内加装小型ST测距雷达(对驱逐舰大小目标有效距离为3海里)。主动声纳测距缺点是易引起对方警觉,ST雷达的出现马上解决此一问题,对普遍缺乏侦测雷达波设备的东洋船舰尤为有效。
就它,三艘全要了。
若君相伴颜不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