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万历九年腊月,四季如春的蜀中巴南罕逢一见下起了混杂着雨水的冬雪。古往今来,巴山夜雨一直是被文人墨客神往的凄美景致,与之相关的佳句层出不穷。不过值此傍晚时分走在雨雪交加的泥泞道路上,遭受着彻骨的阴冷气息侵袭,羽墨感觉不到半点儿诗情画意。他心中最期盼的还是近在咫尺的温泉。
大明初年,此处曾有一个比南泉镇更为中原之地熟知的名字,唐家堡。
蜀中唐门自隋末创立以来,偏安一隅隐世不出,历经数个朝代变更依旧屹立不倒。正因门人不常入世,故而唐门虽专精于诸般残忍的毒药暗器,却与江湖各方势力秋毫无犯,并无冲突。
然而,永乐二十三年一个夜晚,足有五百之众、人尽绝技傍身的蜀中唐门宗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连毗邻唐家堡的峨眉仙剑派都没察觉到蛛丝马迹。
对于当年的悬案,百余年来众说纷纭,直至五年前,骇人真相才以最糟的方式浮出水面,知情者即便今日回想起,依旧会感到发自内心的不寒而栗。
如今,唐家堡在世人心中,仅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如仙道般淡出世人的目光之中。
中原仙道、一个中原人尽皆知却又不甚了然的存在。
世人还在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中原四方地域各有一位仙人,他们虽没有后世传说般无所不能,不过具是修为已达练气第七候太清境的混元仙,身怀常人无法想象的强大神通。
东皇太一、西王金母,南疆女娲以及北地伏羲,时人将他们尊奉为始祖神。这四位仙人来历不为世人知晓,仅有只言片语的谣传称他们乃是上古文明幸存的遗民。
四位始祖神常年搜寻身怀仙骨可练气修道之人传授仙法。门徒中不乏高人,如东皇首徒鸿钧道人便是天纵奇才,修为之高由在乃师之上。
随着岁月流逝,上古仙道中人多如过江之鳞。各路仙人均以道友相称,经常互相习学,甚至有不少仙人漂洋过海研习异族术法。
在仙道最鼎盛之时,能够成仙之人也是千不足一,大多数世人即便练气修真,依旧是肉眼凡胎。故而他们将仙道视为神明,甘愿倾尽所有进行供奉。
至于仙道衰弱始于夏朝,自禹王治水,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王朝开始,世人后代中拥有仙骨之人便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无人可知,也许是某个连仙人都无法触及的至高智慧出手干预制约,也许是仙道的扩张违背了鸿蒙宇宙造化自然、平衡万物的一定之规由此所生的因果循环,甚至可能是某个极小的偶然诱因引发一连串异变而至。
对于掌握长生不老之法的仙道来说,新鲜血液减少所带来的影响需要相当漫长的岁月才会显现。然而有另一件事加剧了仙道的衰弱,便是武王伐纣之役。
商朝末年,殷纣王宠幸妖妃,引得诸侯造反、天下大乱。其时的朝歌国师申公豹与西岐军师姜子牙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广交仙友、人缘极佳。他们各为其主,并且利用仙道中积蓄已久、暗流涌动的诸多矛盾,遍请天下能人异士为己方助阵。几年下来双方打的昏天黑地,仅潼关一役就有上万仙人殒命。
随后牧野一战,殷商覆灭,武王建立周朝,苍生安泰,但中原仙道存活之人十不足一。时过境迁,令仙道几近殒灭的商周大战只留下些许支离破碎的传说,被人添油加醋编纂成嘉靖朝在民间风传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而仙人的身影自此便从历史中消失,不再热衷于人间争斗,大都隐遁不出。
时至今日,仙人虽时常会昙花一现,诸般仙法也暗藏于武学典籍中在武林各门各派传承,然而仙道已丧失了对中原的主导地位,甚至有大半中原百姓都已将仙人当做虚构之说。就连商末执掌仙道的三清传承衣钵的门派之中,修成仙体者也属凤毛麟角,甚至多有入门弟子并不知自己是拜入仙派。甚至有诸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姓名之人,他们未令世人得知自己是仙人、更未让世人得知他们依旧健在。
令人渍渍称奇之处在于,神话人物、奇幻生灵的销声匿迹不仅发生于中原、西域也大相径庭,仿佛造化使然。
羽墨出身龙虎山,鼻祖天师张道陵乃是太上老君传人。自商末仙道之战结束后,太上老君便脱离仙道、云游四海。朝代变迁至东汉,太上老君游至龙虎山遇到了一个小道士名叫张道陵,张道陵是兴汉贤臣张良张子房之后,太上老君一来感念张道陵先祖平息战乱之功,二来张道陵天资聪慧、根骨精奇且宅心仁厚,深得太上老君喜爱,于是太上老君在龙虎山逗留一十三载、将请神驱鬼之法倾囊授与张道陵后复又云游天下,传说在汉末于深山坐化。而张道陵苦修恩师所传绝艺多年,得道之后广收门徒,创出了名震中原的龙虎山正一教。
但凡修仙得道之人,无外乎是借助天地间的阴阳二气调和自身精气神三宝,最终修至天人合一之境,不过当仙人借助阴阳二气提升自身修为的同时,自身气息精华形成的元神也同时会与阴阳二气融汇,即使身死后的千万年依旧流淌其中,其道理与屈死之人的怨念幻化冤魂厉鬼倒是一般无二。自古多有能人异士可凭借自身真元作为指引,佐以符咒、口诀,令阴阳二气中流淌的上古仙人之元神为自身所用,甚至幻化成仙人法相供施术者差遣,此术名曰请神,太上老君便是此道中的骄楚。请神之术并非中原所独有,如扶桑式神便与之大同小异、各有千秋。
当然,请神术也有坏处,皆因仙道修炼的长生术需要真元精纯,而请神术却是引其它真气入体,常年施展便会破坏长生术,老子仙逝与此也脱不开关系。故而正一教虽为仙派,却极少有长生不老的仙人出现。
正一教每代天师与掌教并非同一人,皆因天师常驻朝野皇城,故而需掌教料理门派事务。至于每代天师及掌教,基本都是祖师张道陵的血脉。
至于峨眉仙剑派祖师则是通天教主,武学修为在三清中最高。周朝建立之后,通天教主带领生还的寥寥数名截教仙人多年来居无定所,漂泊不定,还曾远赴海外。直至汉末来到四川一座平顶灵山名为峨眉山。通天教主自此便与门人长居于峨眉之巅,建立了峨眉派。
通天教主的亲传弟子大都在与昆仑山争斗中殒难,仅剩碧霄仙子一人在身边,她在通天教主仙游后接任掌门之位。碧霄仙子所长乃是飞剑术,收取门徒也大都传授此技。时过境迁,峨眉派逐渐摒弃了其它武学,以剑法为尊,故被武林中人称为仙剑派。
另外便是传承阐教祖师元始天尊一脉的昆仑派。元始天尊在战事结束后带领剩余的门人弟子重返昆仑之巅的玉虚宫清修,随着时间推移便被民间传为掌管仙界的天宫,而在武林中则被称为昆仑派。昆仑派修行首重长生之法,本不善打斗,但昆仑山是四方灵气汇聚之处,珍宝不计其数,加上周边异族的能工巧匠很多,为昆仑山的仙人锻造了诸般神兵利器,所以玉虚宫门人与人交手大都依仗所持法宝之威。
元始天尊离世后,昆仑群仙认为一人独揽大权有诸多弊端,便推选出广成子、龙吉公主、玉鼎真人、云中子和太乙真人五位共同执掌昆仑派直至今日。昆仑派虽然门人不算最多,不过昆仑山脉的得道仙人却远多于别处。
虽然仙道没落、但余威尤在,中原很多重大变故唯有仙派出手方可化解,而羽墨此行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四海平妖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创文学网http://www.tcwx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